5.1.4 体育社会组织

5.1.4 体育社会组织

体育社会组织是以促进全民健身为目的的非营利性组织,也是群众参与各种体育运动和健身活动的重要载体和组织平台,包括体育社团(项目和人群协会)、体育民办非企业单位、体育基金会、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包括健身活动站点、团队、网络组织等)等。在我国体育领域深化“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体育社会组织扮演着政府职能转移承接者的角色,也是加快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除了在民政部门登记的体育社会组织,还有通过备案的方式活跃在基层的众多社区草根体育组织,以中老年人为主要参与群体,构成了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表5-7 2009—2018年10省市每万人拥有体育社会组织数 单位:个

由表5-7可知,2009—2018年10省市每万人拥有体育社会组织数的地区差异呈现出“降—升—降”的特征,究其原因,第一阶段(2009—2012):变异系数下降。主要是因为中共十七大提出了“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建设服务型政府”等发展目标,同时,随着2009年《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各地支持和鼓励体育社会组织建设,体育社会组织快速发展,地区差异逐渐缩小,因此,2009—2012年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的变异系数呈下降趋势。第二阶段(2012—2014):变异系数上升。主要是因为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基础较好,反应快、启动先,就每万人拥有体育社会组织数,2014年10省市中江苏和浙江排在前两位,中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其他省市与其相比差距较大。第三阶段(2014—2018):变异系数再次下降。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各省市都注重加强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因此,这一阶段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均等化程度逐渐提高。

从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速度来看(见表5-8),2011—2018年,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速度明显比社会组织快,各年增长率均高于社会组织,体育社会组织数量从2009年年底的19574个增加到2018年底的53708个,10年间增长了1.74倍,高于同期社会组织增长率。体育社会组织的快速增加表明体育治理社会化程度逐渐提高、体育需求旺盛、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完善、各种体育发展政策的执行力增强。例如:截至2019年年底,上海市共有体育社会组织1246个,较2018年的1 185个增长了5.1%,其中体育类社团408个、体育基金会4个、体育类民非组织834个;全市共有在册体育健身团队53888个,平均每千人拥有固定健身团队数量为2.22个。调查显示,会员俱乐部、体育协会、企事业单位健身团队是参与度最高的体育社会组织。

表5-8 2011—2018年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2011—2018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

在体育社会组织快速发展的同时,老年人体育社会组织也在快速发展。2009年浙江省老年人体育协会数量为1.52万个,到2017年末浙江省老年体育协会数量达到3.29万个,9年间翻了一番,目前浙江省各市、区级的老年人体育协会建成率已达到100%全覆盖,街道、社区老年人体育协会建成率达到98%。各地老体协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为老年人搭建起体育健身的平台。2017年年末,浙江省老年体协共有3.29万个,有会员378.85万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老年人有656.54万人。《2019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显示,上海市老年人体育协会数量从2009年年底的103个增加到2019年年底的231个,增幅为119%;老年体育团队数量从2009年的0.96万个增加到2019年的2.39万个,增幅为149%,表明上海注重老年人体育组织建设,通过组织化、社会化激发老年人体育参与热情,老年人体育活动普及程度逐年提高,老年人体育需求不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