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 加大“体养融合”空间建设力度
“体养融合”空间通过整合体育、养老、卫生健康等公共服务资源,专门为老年人提供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健身指导、基础健康监测、体质健康测试、慢性病运动干预、运动康复训练、健康知识普及和休闲社交等“一站式”运动康养服务的载体,如:日本的综合型社区体育俱乐部,美国的活跃成人社区(Active AdultCommunities)、活跃老年社区(Active Senior Communities)、积极退休社区(ActiveRetirement Communities)等。发达国家非常注重“体养融合”空间建设,一是体育俱乐部都把老年人作为体育健身服务供给的重要群体,制定各种体育活动方案,加强老年人体育健身项目和活动的创新,提供适合老年人特点和兴趣的体育项目服务,同时对老年人加入体育俱乐部提供优惠。二是注重体育空间与其他公共空间共建共享。发达国家体育场地设施普遍进入公园绿地、自然生态空间、商业文化设施、城市建筑空间,对老年人更多地参与体育活动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提高了老年人体育参与率。此外,重视加强城市身体活动环境建设,形成了共建共享的发展思路,为老年人增加身体活动创造了大量机会。三是在老年人社区和养老机构配备有专门的体育健身空间,开展各种体育健身活动或体育健康知识普及讲座。
因此,我国在快速老龄化和城镇化背景下应加强“适老性”体育参与空间建设。首先,加强“就地、就近、就便”一站式运动健康空间建设。在我国城市社区推广老年人体育健身房或体育健身中心,方便老年人健身、基础体检和体质监测,提高空间布局的“适老性”设计,如:配备适老化健身器材,让老年人站、坐、躺着都能运动,主动与被动运动相结合,以适应各年龄段和身体健康状况的老年人。其次,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加强老年人体育健身的科学性。通过人脸识别、可穿戴运动装备等智能设备,对健身老年人进行实时大数据监测。根据监测数据,制定运动康复处方,再辅以专业人员现场指导,提高老年人体育健身效果和针对性。再次,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加强身体活动空间建设,特别是在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中增加体育运动空间,在新小区建设中严格执行规定:新建小区人均室外体育用地达到0.3平方米以上、室内建筑面积0.1平方米以上。在器材配备上,要求室外健身场地每百平方米配备不低于10件,确保合理的建设密度,并充分考虑老年人、幼儿和残疾人健身需求。最后,政府办或社会办的养老机构中应配备体育健身空间,鼓励体育社会组织或大学生进驻开展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此外,还应建设融体质健康监测和专业健身健康指导于一体的老年人健身房,加强老年人体育社会组织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在老年人健身房提供体育健身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