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4 推进体医深度融合,促进健康养老

4.2.4 推进体医深度融合,促进健康养老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体育与医疗卫生部门协同促进健康养老,采用“体医融合”的非医疗干预手段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健康水平,进而提高老年人口生活质量。发达国家“体医融合”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公众普遍认可这一观念,“体医融合”促进健康养老的模式为各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美国是践行“体医融合”理念较早的国家,美国国立卫生与医疗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 forHealth and CareExcellence)建议将体育运动作为初级保健,提倡健康促进的非医疗干预,重视发挥体育与医疗的协同作用来促进健康,全民健身政策主要由卫生健康部门制定,如美国的《健康公民系列》《美国人身体活动指南》(2008年版和2018年版)、《国民身体活动计划》(2010年版和2016年版)等都是卫生健康部门牵头制定的;日本政府特别重视“体医结合”的科学健身模式,在社区设立了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的健身中心,在各健身中心配备了医务室,确保“体医结合”模式的顺利运行;芬兰注重老年人体能监测和运动处方,如:UKK 2公里和6分钟步行测试。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部门、卫生健康部门、民政部门在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建设中相互隔离,合作较少,缺乏“体医融合”的协同工作机制,尽管近年来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推动下,“体医融合”政策相继出台,但由于观念落后和人才缺乏,政策的贯彻落实还有待于加强,因此,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应采取多种措施加以推进。第一,制定和完善“体医融合”相关政策和标准。一是各地应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和标准,推进“体医融合”深入发展,如制定《“体医融合”促进健康机构建设工作方案》《“体医融合”促进健康中心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社区老年人“体医融合”中心建设标准》《“体医融合”专科医院建设标准》等;二是体育部门和卫生健康部门联合成立工作小组,签订《体医融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框架协议的规定下开展工作,把全民健身作为健康支持性环境的重要内容,在建设健康城镇、健康社区以及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中统筹谋划、整体推进。第二,加强“体医融合”人才的培养。一是分层分类培养“体医融合”人才,通过建立“体医融合”智库,把高水平专家集聚到专家库里;二是在体育院校或医学院校建设运动处方师培训基地,定期培养运动处方师;三是在体育部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中增设健康管理、基础医疗和急救课程;四是在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培训中增加科学健身指导知识和技能课程;五是在卫生健康部门护理人员培训中,注重体育康复与体育健身技能的传授,增进各类老年人体育健身方案的创编,使各种健康状况的老年人都能找到合适的健身方法。第三,加大“体医融合”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在高校、医院或地方卫生健康部门建设“体医融合”研究中心(所或基地)、慢性病运动干预研究中心等促进“体医融合”的研究和实践,举办国际“体医融合”研讨会等,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第四,将“体医融合”相关产业纳入体育产业引导资金支持范围,支持各地各相关企业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开展“体医融合”设施设备和产品创新研发,专项支持群众参与慢性病运动干预服务消费,建立“体医融合”政产学研联盟,促进健康产业与体育产业对接,建立健全老年人体育服务的环境和医疗服务网络。第五,加快社区老年人“体医融合”中心建设。社区是养老的主要场所,以社区老年人“体医融合”中心作为社区公共健康治理的重要抓手,通过社区老年人“体医融合”中心提供更好的运动健康基础设施和空间,开展健康宣教活动,制定完善的运动健康管理方案,优化社区公共健康治理模式,保障老年人健康,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监测、科学指导、器械锻炼、健康讲座、运动方案制定、慢性病运动干预和社交娱乐等专业服务,满足社区老年人运动健康需求,解决社区老年人科学健身无门和情感孤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