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展望

(四)展望

王顺洪在“二十年来中国的汉日语言对比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1期)中对之前国内的汉日对比研究做了回顾和总结。应该说,日语界的汉日对比研究已有了很大发展。不论是研究的广度还是深度以及在学术规范、理论探讨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和进步。2014年出版的张岩红的《汉日对比语言学》可以说是继王顺洪之后,对近30年来国内对比研究的总结。虽受篇幅所限,语用学、语篇、认知语言学等的对比研究没有涉及,但有理由相信,随着学者们理论素养的提高、语料库等基础条件的日益完备和普及,汉日对比研究未来不仅在量上,在质上也会有一个更大的提高和进步。

应该指出的是,对比语言学固然是一个十分有效的研究方法,但夸大其作用和价值似乎也不可取。在语言学本身的系统性以及不同语言间的可比性至今没有定论的前提下,动辄以对比为研究日语唯一或者说最高目标,或许也是不大科学的态度。在过去,受限于国人内省不足,特别是涉及语言功能方面,外国人难以把握语感,对日语本体的研究处于弱势地位。现在随着语料库、语言类型学的发展,不刻意进行对比,发现日本人所看不到的语言事实或本质现象的可能性大大增强。特别是因为局外人看东西,与局内人必然有所不同。当然,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看另一种语言文化,即便他不刻意去做对比,其实已经包含了对比的眼光了。就好像《马氏文通》也好,近代国人研究汉语也好,都难以摆脱欧美人的眼光一样。当然,这是指大的对比眼光,与我们这里所说的汉日对比研究还是有所区别的。

[1]详见井上優(2001)。

[2]详见石綿敏雄·高田誠(1990)。

[3]见“词汇研究篇”。

[4]“も”在日语中不属于副词,但从功能上看,与汉语副词“也”有一定的可比之处。

[5]此处主要罗列传统的语法研究,现在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和突破。

[6]具体参看张岩红《汉日对比语言学》及《日语学习与研究》等所载语言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1]曹大峰.中日対訳コーパスとその対照研究への援用[C].中国日语教学研究文集9,2001.

[2]曹大峰.语料库语言学与日汉对比语言学[C].日语研究1.商务印书馆,2003.

[3]于日平.对比语言学[C].翟东娜主编.日语语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林璋.语法对比研究中的语料问题[C].汉日语言对比研究论丛(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盛文忠.语言类型学与日汉语对比研究[J].现代日语语言学前沿.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6]张岩红.汉日对比语言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7]张麟声.言語教育のための対照研究について[C].日中言語対照研究論集9,2007.

[8]张麟声.汉日对比研究与日语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9]彭广陆,盛文忠主编.中国日语语言学研究论文索引(1949—2010)[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10]石綿敏雄,高田誠.対照言語学[M].おうふう,1990.

[11]大河内康憲編.日本語と中国語の対照研究論集[M].くろしお出版,1997.

[12]井上優.個別言語研究と対照研究[C].汉日语言研究文集3.北京出版社,2000.

[13]井上優.日本語研究と対照研究·日本語文法特集[J].日本語文法研究の諸相,2001,1(1).

[14]井上優.「言語の対照研究」の役割と意義:日本語と外国語の対照研究[C].対照研究と日本語教育.国立国語研究所,2002.

[15]井上優.言語の対照研究の方法[C].日语研究5.商务印书馆,2007.

[16]生越直樹編.シリーズ言語学対照言語学[M].東京大学出版会,2002.

[17]汉日语言研究文集1-6.北京出版社,1998—2003.

[18]汉日语言对比研究7.学苑出版社,2006.

[19]汉日语言对比研究论丛1-

5.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014.

[20]汉日语言对比研究论丛6-

8.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2017.

[21]日语研究1-

9.商务印书馆,2003—2011.

[22]日语学习与研究.1979年至今.

作者简介

姓名:潘钧

性别:男

单位: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

学历:博士

职称:教授

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

通讯地址:100871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

电子信箱:Hankinpan@263.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