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小句的语用功能
通过对例句的考察可以发现,张谊生(2002)提到“的话”的“提出假设”“阐释原因”“排除例外”几个功能,是基于条件小句的语义特点而产生的表示条件结果的功能。为了更好地分析汉语与日语的语用功能,这里先简单提及其中“提出假设”的功能。“提出假设”是对某个事件或某项发展提出一种可能的前提及其相应的结果(张谊生2002:367)。与之相应的结果在后项Q中体现,提出假设是前项条件小句的功能。
(1)家事をするのが損なのか得なのかは、その人の考え方しだいである。家事をさせられる、私ばかりにさせてーというふうに考えれば損なことに思え、よけい嫌になる。反対に、自分が家事をすることで相手が喜ぶことを幸せと考えることができれば、これは得であり、家事に対する抵抗など消えてしまう。/对于做家务是吃亏还是得益则要看当事人的想法了。比如让我做家务,倘若持这样的想法——怎么只让我一个人做,那自然就会感到是件吃亏的事,倍觉厌烦。反之,若能将对方因自己承担家务而感到高兴一事认为是无比幸福的话,那么,家务便成了件值得去做的事情,可谓得益,对做家务的抵触情绪也会随之烟消云散。[8]
例(1)中日语原文有两个条件句,分别把「家事をするのが損なのか得なのか」这两种对立的想法用条件句的形式加以假设,后续句分别分析两种结果。如前所述,铃木把条件句的最基本的意义定义为把事情分为P成立和不成立的两种情况,例(1)就是把P与非P两种情况分别做了假设、对比,表示“如果P的话,那么Q。如果的话,那么
。”
当然很多情况下条件句并不成对出现。如例(2)只表示“如果P的话,那么Q”这一种情况。
(2)あなたが行けば、私も行く。(吴侃2000:56、171)
但例(2)通常暗含「あなたが行かなければ、私も行きません。」的意义。即“如果P的话,那么Q”在语义上暗含“如果的话,那么
”的意思。这是被Geis & Zwicky命名为invited inference的语言现象(吴炳章2015:334),沈家煊(2004:34)把它译为“招请推理”。招请推理虽然在逻辑学上被视为缺少妥当性的谬误推论(「誤謬推論」),但在自然语言的条件句中,则是非常普遍的,对于条件句的意义有着重要的影响(莲沼1987:12)。
如上所述,语义功能“提出假设”或者同时假设P与两种情况,分别分析结果,进行比较;或者虽然只提出P一种假设,但蕴含
→
的意思。两者都是针对前项P的命题内容成立与否,即P的真伪进行假设。这点与下面要讨论的语用功能有些不同。为了加以区别,本文把这个功能叫作“对命题内容提出假设”。
3.1 对言语行为提出假设
言语行为是指说、讲、听、写等实施语言文字活动的行为。通常说话人说的就是他所主张的命题内容,言语行为本身是无标的;说话人对自己的言语行为特别加以某种说明,是一种元语言化的语言现象。封宗信(2005:24)认为元语言(metalanguage)是有关语言的语言,它既是语言学家必不可少的描写工具,又是普通人指称和谈论语言的手段。
(3)「才能とはなんでしょうか」こんなふうに尋ねられると、実は、ひと口で答えようがなくて困ってしまいます。ちょっとむずかしく定義してみますと「才能とは、ある活動を立派に成就させるいろいろな能力が結合された力」といえます。もっとかみくだきますと、「なにかが“どれだけできるか”“できないか”という力」/如果有人问起什么是才能的话,确实难以回答。如果下一个比较复杂的定义,可以说:“才能,即为了出色地完成某种活动而使各种能力有机结合的一种力量。”
例(3)中,说话人一步步地就「才能とはなんでしょうか」这个问题组织答案。从开始引出问题,表示“难以回答”后,设定了「ちょっとむずかしく定義してみます」这个条件,尝试着做了回答;然后又进一步地,设定了「もっとかみくだきます」这一个前提条件。虽然第二个条件的译文没有用“的话”对应,第三个条件句则漏译了,但完全可以补充进去“如果下一个比较复杂的定义的话”“如果更简明易懂地解释的话”。
与“对命题内容提出假设”的例(1)(2)不同的是,例(3)中的“的话”与日语条件小句假设的不是命题内容的真伪,即通常并不分别针对「こんなふうに尋ねられないと」「ちょっとむずかしく定義してみないと」「もっとかみくだかないと」这些情况进行假设。句中的条件小句只是说话人对自己的言语行为本身加以解释、说明。
冉永平(2005:1)认为元语言可对目标语言进行标示、说明或评述等。例(3)的条件小句在导入命题内容前,通过元语言化的方法,做了一些铺垫,使自己的表达更准确、严谨,避免太直截了当而造成唐突之感,以使自己的表达更容易为听话人所接受。通过减少唐突摩擦,调节与听话人间的关系,使人际交往更融洽。
例(3)中Q不是P这个假设必然导致的结果,而主要起某种补充作用,“的话”句与条件小句并不是句中必需的成分。稍微改动一下句子的话,甚至可以省略条件小句,而不影响句子的大意。
(3)’「才能とはなんでしょうか」という問題は、実は、ひと口で答えようがなくて困ってしまいます。「才能とは、ある活動を立派に成就させるいろいろな能力が結合された力」とちょっとむずかしく定義できます。「なにかが“どれだけできるか”“できないか”という力」ともっとかみくだくこともできます。/什么是才能这个问题,确实难以回答。可以下一个比较复杂的定义:“才能,即为了出色地完成某种活动而使各种能力有机结合的一种力量。”也可以更简明易懂地解释为“多大程度上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对言语行为提出假设这一功能下,汉语与日语间没有太大的区别。在句法上,如下面例(4)所示,汉语中如果P部分本身就含有非短语结构“的话”,作为假设助词的“的话”出于简洁的目的通常被省略,但补进句子里也是合乎汉语语法的((4)’)。
(4)②と③は、私流にいえば、発想の転換である。たとえば、こんな状況がある。/关于②和③,若用我的话来讲就是想法的转换。比如说有这样的情况。
(4)’/关于②和③,若用我的话来讲的话就是想法的转换。比如说有这样的情况。
3.2 对思维行为提出假设
与3.1对言语行为提出假设类似,人们经常会把自己的思维行为也用语言加以表达。
(5)個人プレーの作品の場合はともかく、対人関係を前提とする仕事の場合は、アルタネイティブ設定の方法のほうが、相手(ならびに第三者)にもわかりやすく、納得させやすく、さらに、当事者が諸条件を完全にコントロールしていない場合を考慮すると、より有効で安全な方法であると考えられる。/姑且撇开作为个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在以人际关系为前提的日常工作中,“两者择一”的方法容易取得对方(或第三者)的理解。如果进一步考虑到任何人在工作中都难以把握全部因素的话,“两者择一”的方法就显得更为有效而可靠。
与3.1中的例句类似,这里的例句假设的也不是针对命题的真伪而提出的条件结果的关系,Q不是P假设导致的结果。例(5)中说话人并非把「考慮する」与「考慮しない」做比较。把例(5)与下面的例(6)进行比较的话,能发现细微的差别。
(6)石垣の中のトン表示の石が大企業であり、グラム表示の石が零細·中小企業だと考えれば、もっとわかりやすい。石垣も大きな石だけではつくれないし、いわんや小さな石だけでも不可能である。/如果把石垣中以吨为单位的石块比作大企业,把以克为单位的石块比作零散的中小企业的话,那就更便于理解了。石垣如果尽用大石块是砌不成的,但又不可能都是小石块。
例(6)中主句「もっとわかりやすい」是「…と考えれば」假设的事项为真时必然出现的结果,从句与后项主句关系紧密,不可省略。省略后的句子((6)’)与原句相比,意思严重缺损。而(5)中「考慮すると」更像是一个插入语,省略这个部分,句子也完全成立((5)’)。「考慮すると」起到的是交代背景、使结论更严谨的作用。
*[10](6)’もっとわかりやすい。
(5)’(前略)対人関係を前提とする仕事の場合は、アルタネイティブ設定の方法のほうが、相手(ならびに第三者)にもわかりやすく、納得させやすく、より有効で安全な方法であると考えられる。/在以人际关系为前提的日常工作中,“两者择一”的方法容易取得对方(或第三者)的理解,显得更为有效而可靠。
张谊生(2002:368)提到“的话”的“补充说明”的功能,就是通过追加一个前提,使前面的结论更准确合理、更符合事实。其例句都是“的话”小句倒装放在主句后的句子。如果更宽泛地来看的话,3.1、3.2对言语行为、思维行为提出假设的情况,也可看作是补充说明。
从上面的日语例句与其译文来看,这个功能下两种语言间没有太大的区别。
3.3 对某一说法提出假设
(7)きたなくなった年数の多いものを先輩と呼ぶならば、私はたしかに貴方より先輩でしょう。/如果把玷污年数多的人称做“前辈”的话,那我的确是你的前辈。
例(7)后项中的结论「私はたしかに貴方より先輩でしょう」是以前项P「きたなくなった年数の多いものを先輩と呼ぶならば」为前提而得出的。P是作为已知信息来处理的事态,以P被认可为前提,假设P中所示说法成立的话,得出Q中所示内容也是妥当的这个结论。如果没有这些前提,直接说后项的话,会显得唐突。而有了前项的铺垫后,后项的说法就有了依据,显得自然了。
这种用法中,通常可以观察到“回指反复”(anaphoric repetition)的句法现象。如例(7)小句里的「先輩」在主句中再次出现,后项的表达建立在前项表达的基础上。
这种对某一说法提出假设的用法与张谊生(2002)提到的“委婉推测”的用法类似。张谊生认为委婉推测就是将推断的依据作为未定的前提,以使推测显得委婉而留有余地(张谊生2002:368)。下面的例(8)是张谊生(2002)中视为“委婉推测”的例句,(9)是与该用法相对应的日语中的例句。
(8)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你服役的那艘军舰驻泊北方一个海滨城市的港口。(张谊生2002:368)
(9)私の記憶に誤まりがないとすれば、この痛烈な一句を山本周五郎は、生涯の全著作のうちただこの一箇所だけにしか記し留めていない。/如果我的记忆无误的话,对这样一句如雷贯耳的话,山本周五郎在其一生的全部创作中只引用过一次。
除了这类“如果我记忆还靠得住的话”“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句子以外,例(7)这样对某一说法进行假设的句子也起着“委婉推测”的功能。与3.1、3.2中分析过的一样,是出于说话人使自己的表达更严谨、礼貌,减少唐突、摩擦的发话意图。当说话人提出一个新的说法时,说明一下这个说法的由来,交代其前提背景,能使表达更有说服力、严谨性,更容易为听话人所接受,不显得唐突。同样,后项Q也不是基于P的命题内容而必然得出的结果。Q才是说话人想表达的主要内容,P是使Q显得合理、合适的一种修辞手段。
从上面的例句看,这种用法下,汉语与日语没有太大的不同。
3.4 同时认可前后两个事项
与3.3中前项为后项的基础、意在突出后项相比,下面例句中前项与后项间不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而更像是并列的关系。说话人意在强调前后两个事项都成立。
(10)しかし、このように病床の伯父を苦しめるのも高利貸なら、お峰を苦境に追い求む主家も金貸しである。/如果说造成伯父卧床呻吟的是高利贷的话,那么把阿峰推入火坑的也是放高利贷的债主。
(11)新幹線鉄道が線にそって日本列島の開発を誘導するものだとすれば、道路は面としての地域開発を可能にする。/如果铁路新干线是沿着“线”来推动日本列岛建设的话,那公路就可能从“面”的范畴来发展地区。
例(10)的前项所示的「このように病床の伯父を苦しめるのも高利貸なら」在意义上是后项「お峰を苦境に追い求む主家も金貸しである」这个主张成立的前提。后项的成立建立在前项的前提基础上,句法上「高利貸」「金貸し」是近义表达。在这点上,与3.3有共通之处。但这里的例句更显示出前后两项句式相似、对两个事项进行两相对比的特征。
与例(10)中前后两项是同类事项不同,例(11)则更清晰地显示出前后两项的相对关系,哪个用于从句、哪个用于主句,完全取决于说话人主要是就哪方而言。仅从单个句子来看,前项与后项句式相似、意义相对,语序甚至可以互换,也就是说更接近于并列复句了[11]。
3.4看似后项Q是以前项P为前提进行的假设,但是通常并不蕴含“如果P—的话,那么Q—”的意思。即例(10)如果说话人意识到P—的情况,通常会像下面例(10)’这样,换一个他认可的P来说。也就是说这类句子更着重于发话意图的假设,而不是命题内容的假设。例(11)也一样。
(10)’しかし、このように病床の伯父を苦しめるのも嘘つきなら、お峰を苦境に追い求む主家も嘘つきである。/如果说造成伯父卧床呻吟的是骗子的话,那么把阿峰推入火坑的也是骗子。
从上述例句与汉语译文来看,这个功能下汉语与日语没有太大的区别。从译文看,这类条件句前面的连词除了“如果”以外,很多也用“如果说”来翻译。张斌(2010:676)提到“如果说P,那么Q”句式是以某种说法为假定的前提,引出有关联的某个结论,分句之间有对比性,或者是同类性对比,或者是相对性对比。上面的例(10)就属于同类性对比,例(11)为相对性对比。
3.5 对前项进行强烈否定
(12)よく嘘をつく男だ。これで中学の教頭が勤まるなら、おれなんか大学総長がつとまる。おれはこの時から愈赤シャツを信用しなくなった。/真是个擅于扯谎的东西!如果他这样的人可以当中学教务主任的话,那么像俺,就该能当大学校长。俺从这时起,就更不相信“红衬衫”了。
例(12)与3.4中的用法有相似之处,都是基于条件句的假设功能,做出“如果P成立的话,那么Q也成立”的推断。区别在于与3.4中说话人通过认可前项,同时也认可了后项,即同时认可P、Q两项相比,例(12)中说话人的意图是对前项进行否定。这可以从例(12)中条件句前后的句子都表示消极的评价与态度这点中得到验证。
通常条件句中,P为Q成立的充分条件(sufficient condition)的同时,Q也是P的必要条件,这是换质位推理(contraposition,contrapositive)[12]。例(12)中条件句“如果P,就Q”背后的逻辑是→
。即Q的不成立是显然的(显然我当不了大学校长),基于
→
的推理,让听话人得出P也不成立(他这样的人也不可以当中学教务主任)的结论。
这里说话人本意是要否定命题P,但他采取的不是直接否定的策略(如「勤まるもんか」「勤まるはずがない」等),而是先让一步,把对方的主张、别人的行为姑且先接受下来,假设P成立。如果P成立,那么Q也成立。而Q是否定性的内容,通过“Q不成立,那么P也不成立”的原理,让听话人得出P不成立的结论,从而达到对P的成立提出异议的目的。这样的条件句含有讽刺、强烈否定P的修辞效果。如果说3.4是委婉推测的话,3.5就是反话与讽刺。
从上述例句与汉语译文来看,这种功能下汉语与日语也没有太大的区别。
3.6 对前项与后项中的人(组织)给予负面评价
(13)成程狸が狸なら、赤シャツも赤シャツだ。生徒があばれるのは、生徒がわるいんじゃない教師が悪るいんだと公言している。/如果说狐狸不愧为狐狸的话,那么,红衬衫也不愧为红衬衫。他这番话的意思是:学生胡闹,并非学生有错,而是教师不好。
分析例(13)的句法结构,可以发现这个句子里P、Q分别为主题与述语内容相同的特殊的题述句。这点与前面的例(11)形成对照。例(11)为「AはBなら、CはDだ」句式的条件句,前后项分别是一个典型的题述句,述语部分给出了新信息,成为句子的焦点。而例(13)中,A与B、C与D为同一词汇,即A=B、C=D,成了「Aが(も)AならCは(も)Cだ」句式。述语的内容与主题相同,并没有出现新信息,似乎信息不足而显得不知所云。
例(13)从条件句的上下文可以得知说话人对这里的A(「狸」)与C(「赤シャツ」)都是持消极评价的。这种判断句看似并没有对A或C给出任何新的信息,但语用意义为如果说A具有A的典型特征的话,那么C也是一样,具有C的典型特征。根据グループ·ジャマシイ(2001:525),这个句型中「なら」前后接如“妻”“夫”那样成对关系的人物或表示机关、组织的名词,用于对该人物或组织的做法及态度给予负面的评价,例如“都同样糟糕”“简直是些不可救药的家伙”。
这种功能的日语句子译成汉语时,如例(13)所示,一般要补充副词“不愧”等。有些缺少上下文的条件句(如(14)),则需要在汉语中补全述语部分内容,才能译出日语的意义。
(14)親が親なら子も子だ。/老子和儿子都够差劲的。(グループ·ジャマシイ2001:525)
从句法上看,3.6似乎是3.4型句子的紧缩句式,又带有3.5型句子的讽刺、否定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