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 引言

在面向日语非母语者的教学与分析中,作为日语特殊拍之一的促音(语音学研究中常用/Q/表示,以下相同)的产出,一直是日语学习者的难题(内田1993、户田1997a、Hirata & Whiton2005)。所谓促音,即在日语单词的元音/V/之后,后续辅音/C/之前,将破裂辅音的闭塞区间或摩擦辅音的摩擦区间拉长一拍而形成的部分(秋永1968)。基于此概念,促音区间的时长差异就成为促音辅音/QC/与非促音辅音/C/的最大区别特征(例如:促音单词/haQto/[1]「ハット」“帽子”,与非促音单词/hato/「鳩」“鸠”)。一般认为,在不影响发音自然度的前提下,该段时长越长则为促音,反之则为非促音。而另一方面,此声学时长(acoustic duration)并不是固定值,会随着语速等所处音韵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基于时长控制(timing control)的促音与非促音区别产出,就成为学习者的一大难题。

针对学习者的促音时长控制特征,之前的大多数研究都将目光聚集到了产出现象本身的观察上。例如在村木、中冈(1990)及Han(1992)中,针对汉语及英语母语者,将他们的促音区间时长与日语母语者做了比较。该研究发现,学习者的促音更短,非促音更长,因此造成了产出的促音因其时长不够而更趋近于非促音,反之非促音因其时长过长而趋近于促音这一现象。另一方面,户田(1997a)指出,在学习者的习得过程中,因其已经注意到以上问题而过于强调“促音要长”,因此造成了“过剩产出”(学习者促音反而比母语者标准发音更长)这一时长控制问题。

以上的研究均是着眼于学习者产出问题的发现和观测,对于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依然有探究的余地。而针对日语学习者促音时长控制问题的原因,张等(2017)基于不同语言所具有的不同节奏类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合理解释。因为学习者L1汉语的节奏类型为“音节型(syllable timing)”,而L2日语则为“拍型/莫拉型(mora timing)”,因此没有“拍型节奏”概念的汉语母语者会用L1的“音节型节奏”来进行日语促音与非促音的时长控制。这样一来,本身具有独立1拍时长的促音区间难以被学习者识别为1拍。因此,促音时长控制成为难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而在张等(2017)的与母语者进行的定量比较中还发现,不同单词所具有的不同音节构造会对其时长控制的难易度带来影响。其中,在/C1V1QC2V2/类促音单词中,学习者的词尾元音/V2/时长与母语者相比显著拖长,学习者与母语者对于该构造类单词的时长控制差异也最为明显,此类单词也被认为是相对更难正确产出的类型。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也可基于以上的不同语言的不同节奏类型来解释。因为汉语母语者基于汉语的“音节”而非日语的“拍”来进行时长控制,因此促音/Q/不会被当作单独1拍,而是与其前面的部分构成重音节[2]/C1V1Q/。而基于前半部分重音节节奏感,后半部分的轻音节/C2V2/就容易不经意地被同样产出为重音节,因此从时长上即表现为词尾元音/V2/的拖长。

从以上的相关研究中可以看出,学习者的促音时长控制问题已经有了量化的说明,然而对于问题的解决还没有具体涉及。尤其是从教学手段来看,之前的促音产出指导均为只针对时长控制有问题的音段提出解决方案。例如针对不够长的促音区间,教师要求“发音再长一点”。这样的教学手段首先作为定性手段,无法定量地要求学习者究竟应该发音多长。更为重要的是,只着眼于某一音段的教学方法容易造成以下结果:虽然该段时长达标但会失去作为日语单词的整体时长平衡感,无法达到日语单词各拍的等时长性,引起产出发音的不标准、不自然。

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将重点针对/C1V1QC2V2/类促音单词词尾元音/V2/的拖长现象,着眼于日语“拍型节奏”的习得而非以往仅针对某一区间的产出训练,提出用连续多拍语境来代替传统的独立单词重复发音定性练习,通过定量比较训练前后的/V2/时长来检验提案的有效性。本论文将以以下的框架展开论述。在第2节中,将对上文所提及的汉语和日语的节奏型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并对由此造成的汉语母语者的/C1V1Q-C2V2/类促音单词词尾元音/V2/拖长现象进行详细阐述,同时结合产出训练方法的相关研究,提出本论文中的解决方案。在第3节中,将对本研究所进行的录音实验、实验参与者具体情况及训练方法等进行说明。在第4节中,将对训练前的孤立单词/V2/时长与1)训练中附加了连续多拍语境时的/V2/时长,2)训练结束后重新收录的孤立单词/V2/时长进行比较,来验证所提出的训练方法的有效性,并对训练结果进行合理解释。最后在第5节中,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并明确下一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