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效果的验证

4 训练效果的验证

4.1 训练前VS训练中处于语境下的/V2/时长比较

为了确认促音单词的拖长现象在处于连续多拍语境中时是否会得到改善,本研究首先对训练前和训练中的/V2/时长进行了比较。因训练是一个过程,因此我们选定了最后一次训练时的数据作为“训练中处于语境下的/V2/时长”,与“训练前的孤立促音单词/V2/时长”进行了比较。其结果如图3所示。不论是两种提案中的方法1)单词放入句中,还是方法2)单词加一拍后缀,这两种使单词处于连续多拍语境下的/V2/时长相对于孤立促音单词均明显减短。为验证其差异的显著性,我们对4个对象单词的训练前和两种提案语境下的数据分别进行了t检验,其结果表明均存在显著差异。

显著性检验的具体结果如下。/haQto/,训练前与方法1):t=2.75,p<0.01;与方法2):t=2.61,p<0.01。/iQso/,训练前与方法1):t=5.71,p<0.001;与方法2):t=5.99,p<0.001。/kaQko/,训练前与方法1):t=5.38,p<0.001;与方法2):t=6.00,p<0.001。/niQshi/,训练前与方法1):t=4.64,p<0.001;与方法2):t=5.75,p<0.001。

以上结果说明,当容易被中国人学习者拖长词尾元音的孤立促音单词处于连续多拍语境下时,其/V2/拖长现象可以得到明显的改善。然而仅仅通过上面的比较,还暂时无法确定在经过了连续多拍语境的训练之后重新对这些孤立单词进行产出时,学习者还能否依照“拍型节奏”的感觉来进行时长控制。因此,作为本研究的第2项分析,我们将在下一节对训练前和训练后数据进行测定和比较。同时为了更清晰地把握经过训练学习者能否达到母语水平,我们还将对训练后数据和母语者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img

图3 训练前孤立单词与训练中处于音韵环境单词的/V2/时长比较

·在之前研究中词尾元音会拖长的4个/C1V1Q-C2V2/“重—轻”结构单词,在放入连续多拍语境中时,均呈现出词尾元音/V2/显著缩短的改善倾向。

4.2 训练后VS训练前VS母语者的/V2/时长比较

为了验证提案的训练效果,本节将重点分析训练后/V2/时长与训练前及母语者水平的差异。依照第3章所示的训练设计,我们选取训练结束第2天的孤立单词发音作为训练后数据,同时收录母语者的孤立单词发音数据,将它们和训练前数据一起,与训练后数据作一一比较。其结果如图4所示。

首先,训练后的孤立单词发音与训练前相比,4个对象单词的词尾元音/V2/时长均呈减少趋势。为验证其差异的显著性而进行的t检验显示,/haQto/和/iQso/的训练前后呈显著差异,而/kaQko/和/niQshi/的训练后虽相较于训练前时长缩短,但统计学上并无显著差异。具体结果如下:训练前后比较,/haQto/:t=2.04,p<0.05;/iQso/:t=1.83,p<0.05;/kaQko/:t=1.06,n.s;/niQshi/:t=1.36,n.s。

其次,训练后的孤立单词发音与母语者相比,4个对象单词的词尾元音/V2/时长虽相较于训练前有所缩短,但距离母语者的/V2/时长依然有一定距离。为验证其差异的显著性而进行的t检验显示,仅有/haQto/的训练后/V2/时长与母语者没有显著差异,其余3个对象单词均还存在显著差异。具体结果如下:训练后与母语者比较,/haQto/:t=1.46,n.s;/iQso/:t=4.28,p<0.001;/kaQko/:t=4.15,p<0.001;/niQshi/:t=2.21,p<0.05。

以上结果表明,经过将孤立促音单词置于连续多拍语境下的训练后,学习者的词尾元音拖长现象有所改善,本研究所提案的两种训练方法1)将单词置于例句中构成连续多拍语境,2)给单词附加上后续拍构成连续多拍语境,在改善学习者促音单词词尾元音拖长方面均是行之有效的。甚至在个别单词(/haQto/)中,经过短短5天训练,学习者已基本能够达到母语者水平的发音习惯。而另一方面,在一部分单词中虽然也观察到了拖长现象的改善趋势,但从统计分析角度并没有呈现出显著差异。该类单词训练后与母语水平相较尚有距离,表明本次分析中所提出的训练方法还有进一步的改善和长周期验证的必要性,这将成为接下来的研究课题。

img

图4 训练后孤立单词与训练前及母语者的/V2/时长比较

·“训练后”相较“训练前”,词尾元音时长呈现明显缩短趋势。显著性检验表明,在一部分单词中已有显著差异。
·“训练后”相较“母语者”,词尾元音时长还未完全达到母语者水平。显著性检验表明,大多数单词的“训练后”与“母语者”还有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