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时间模式和纵向时间模式
Yu(1996:86)指出,用以构筑时间概念的空间模式主要有三种:线性模式、循环模式和螺旋形模式。线性模式中,时间是单向的,从过去经由现在通向未来,或是从未来经由现在通向过去。循环模式中,时间构成一个闭合的圆,时向即沿圆周运动的方向循环往复。螺旋形模式中,时向是盘旋上升或向前的。无论在日语还是汉语中,时间概念都主要用线性模式构建(蓝纯2005:145)。
时间的线性模式提供了至少两种可能性[5]。一种是“时间的流逝是沿横向坐标的运动”,时间的早晚用横向方位词[前][后]来表达[6],我们称之为“横向时间模式”,例如:
(4)母も死ぬ三日前に愛想をつかした。
(5)芳子が出て行った後、時雄は急に険しい難かしい顔に成った。
(6)嫂嫂却接着说∶“前几天我还画了一幅梅花帐檐,你一定也看见了的。”
(7)几天以后,小亮休假。
另一种模式是“时间的流逝是沿纵向坐标的运动”,时间的早晚借用纵向方位词[上][下]等来表达,相应的叫作“纵向时间模式”。请看下例:
(8)二月下旬だから鴨も堤に群れていたが、都鳥は何百羽か何千羽の数かわからないほど群がっていた。
(9)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 700多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7%。
(10)那天下午,我、仲伟、李卓、金涛又去圆明园摸鱼。
上例中,方向表达[前/后]和[上/下]都可以用来表示时间的早晚。那么它们在时间域中的拓展力(也即拓展程度)是否相当呢?濑户贤一(1995:91)曾指出,并非所有的空间要素都会向时间域拓展,发生时间隐喻拓展的各空间要素的使用比重也各不相同。我们认为,在选择是采用横向空间表达还是纵向空间表达来表述时间概念的时候,不同的语言可能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例如汉语里的“比赛的上半场/下半场”在日语里对应着「試合の前半/後半」,双方都不存在使用另一空间轴的表达,因此可以说在〈比赛的较早时间—比赛的较晚时间〉这一个案中,汉语选择使用纵向时间模式,而日语则选择了横向时间模式。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两种模式的时向隐喻同时存在,但在使用频率上存在差异,有主次之分。举个最典型的例子,日语中通常用[前/后]来表达一天中较早和较晚的时间(「午前—午後」),在汉语中却使用上下隐喻(“上午—下午”)。难道日语中就不存在「上午—下午」,汉语中也没有“午前—午后”吗?考察辞典发现并非如此,「上午—下午」和“午前—午后”的说法也是有的,但在语料库中和因特网上的调查结果显示,其使用频率远远低于「午前—午後」和“上午—下午”(详见徐莲2010:88)。因此,在〈一天中较早的时间—一天中较晚的时间〉的个案中,日语主要使用横向时间模式,而汉语中纵向时间模式占了主流。
那么,从整体上来讲,日语和汉语的时向隐喻中空间轴的选择是否具有倾向性?如果有,它们之间又有何异同?目前学界对此问题仍有争议。以濑户贤一(1995),肖双荣、刘振刚(2002)和左咏梅(2007)为代表的研究认为,不论日语还是汉语,都主要使用横向时间模式。而Boroditsky(2001)、郭善芳(2007)、徐莲(2009)和宫雪(2009)则基于英汉和日汉对比提出,日语的时向隐喻以横向时间模式为主,而汉语中纵向时间模式要优先于横向时间模式。蓝纯(2005)还曾提出汉语中两种时间模式的地位大致相当的观点。徐昌华(2006a)通过日汉对比指出,汉语表达时间概念既用上下,又用前后,而日语则多使用前后。
争论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研究大都基于内省,没有就语言实态展开调查,因而缺乏支撑结论的有力证据,难以说服彼此。而且,这些研究大都是定性研究,而空间轴的选择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体现为一种倾向,而考察倾向性就必须借助量化研究的手段。下面,我们就基于词典和语料库,运用量化分析的方法对日语和汉语的横向和纵向时间模式展开实证性调查,探究汉日语时向隐喻对于空间轴的选择倾向。
衡量各空间轴在时间域的拓展力有“构词能力”和“使用频率”两项标准。前者考察空间要素能构成多少表示时间的词汇,构词能力越强,拓展力就越强。后者考察一定样本中各空间轴的时间隐喻被使用的程度,使用频率越高,拓展力就越强。下面就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考察横向时间模式和纵向时间模式的拓展力。
2.1 横向时间模式和纵向时间模式的构词能力考察
构词能力是检测语素活跃程度的重要指标,空间语素构成的时间词语越多,其在时间域的拓展力也就越强。我们基于『日中中日辞典』(小学馆出版)对于日语和汉语中表示时向的[上/下][前/后]的复合词进行了穷尽性的全数考察,得到基于两种时间模式的时向隐喻复合词的数量对比如下图所示:

图2 横向时间模式和纵向时间模式的构词能力对比
根据上图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日语和汉语的时向隐喻中,横轴和纵轴的拓展力并不均衡,存在明显的差异。
2)无论在日语还是汉语中,横向时间模式的构词能力均大大强于纵向时间模式。
3)日语两空间轴之间的差距比汉语更为显著。
2.2 横向时间模式和纵向时间模式的使用频率考察
即使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但如果构成的时间词使用频率不高,对日常语言的影响有限,也不能称之为对时间域具有影响力的空间轴。因此,时间词的使用频率也是衡量各空间轴拓展力的重要指标。为考察汉日语各空间轴的时间隐喻的使用频率,我们从中日对译语料库中分别选取日语和汉语各两部作品进行了穷尽性调查。样品包括小说和议论文两种体裁,分别是日文作品『坊ちゃん』『タテ社会の人間関係』和中文作品《人到中年》《毛泽东选集三》。将样本中包含语素[上][下][前][后]的表达全部抽出,统计其中的时向隐喻表达,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3 日语横向时间模式和纵向时间模式的使用频率

图4 汉语横向时间模式和纵向时间模式的使用频率
使用频率考察的结论与构词能力的考察结论基本一致:
1)日语和汉语的时向隐喻存在空间轴使用上的倾向性。
2)横向时间模式无论在日语还是汉语中都比纵向时间模式更受青睐。
3)在空间轴的选择方面,日语比汉语倾向性更为显著,横轴和纵轴之间的差距更明显。
4)日语中文体对于时向隐喻空间轴的选择影响不大,小说和议论文中基于两种时间模式的时向隐喻的使用频率并没有显著差异。而汉语则情况不同,议论文中横向和纵向时间模式之间的差距明显大于小说。
2.3 时向隐喻中空间轴的选择倾向
考察结果显示,日语和汉语的时向隐喻中,横向时间模式都比纵向时间模式能够生成更多的时间词汇,所生成的时间词汇的使用频率也更高,因此横轴的拓展力无疑比纵轴更强。在拓展力的强弱顺位方面,日语和汉语是一致的。然而同时我们也发现,无论从构词能力还是使用频率上来看,日语中横向和纵向时间模式之间的差距都比汉语更为显著,这一点体现了两种语言的差异。这一结果显示,现有的一系列英汉、日汉对比研究所揭示的“汉语倾向于使用上下来喻指时间”的结论值得怀疑,汉语与英语、日语一样,横向时间模式优先于纵向时间模式,只是汉语中纵向时间表达在整个时向隐喻体系中所占比例高于英语和日语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