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行研究
有关非言语行为,学术界主要从语言学、文化人类学、比较行为学、心理学等方面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考察与研究。其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期的“副语言学、身体动作学、接近空间学、距离论”等研究领域(国广正雄等译1966)。具体情况如下。
1.1 日本
日本学术界对非言语行为的研究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西原(1984)、中野·カーカップ(1985)、奥田(1997)等研究成果,他们分别从日英教育、翻译等角度对非言语行为进行了分析与探究。二是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如藤崎(1981)以西南太平洋美拉尼西亚的「ティコピア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指出「ティコピア人」在相互见面时,会按照对方的地位、身份等,把自己的鼻子、脸、手、脖子、胳膊等和对方的同等部位进行摩擦以示问候。多田道太郎通过身体语言考察日本文化,1994年出版了『しぐさの日本文化』这一专著。在此背景下,野村(1996)的『身ぶりとしぐさの人類学』,菅原、野村(1996)的『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としての身体』相继问世,上述专著成为这一阶段研究非言语行为的主要文献。三是东山(1982、1995)、久保田(2006)等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先行研究。
1.2 中国
中国学术界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外语教育,主要侧重于以促进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非言语行为研究。二是胡文钟(1998)、毕继万(1999)、李庆祥(2008)等语言学、社会文化学等方面的研究。
尽管中日两国在非言语行为方面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在汉日比较的实证性和系统性研究方面关注甚少。究其原因,一是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在调查对象的选定和数据统计方面,不仅耗时费力,而且经费需求量较大;二是话语者究竟使用何种非言语行为,受制于诸多因素,比如场面、人际关系、心理状态等,因而需要合理地设定场面和选项内容,构建稳妥、完整和客观的调查方法(比如实验法、观察法等相结合的手段),以确保调查计划的可行性和调查内容的准确性,其难度较大。
非言语行为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作为语言交流和传情达意的一种重要交际手段,承载着不同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因此,有必要积极开展汉日对比研究,大力促进非言语行为研究的国际化与多元化。下面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围绕中日两国人见面时的“非言语行为”加以考察与描述,分析两者的共性和个性,并对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及其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分析与诠释。其结果不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误解和歧义,也可以为加深双方的理解与交流提供实证的基础资料与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