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结语

4 结语

以上,我们围绕汉日语时向隐喻研究中存在的两处争议问题,基于辞典和语料库展开实证性的考察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对于时向隐喻中空间轴的选择问题,无论日语还是汉语,横向时间模式都比纵向模式更受青睐,但是相比而言,日语中横向和纵向时间模式之间的差距比汉语更为显著,也即日语比汉语更加“一边倒”地依赖于使用「前/後」来喻指时间。

2)对于时间认知模式的主次问题,日语和汉语再次显示出共性,均主要采取时间在动的模式,且两者在倾向性方面也没有显著差异。

希望这些考察能够为众说纷纭的时向隐喻研究带来更有说服力的结论。另一方面,由于精力所限,本研究中展开全数调查的样本规模有限,期待该研究结论能够在更大规模的语料中得到验证。

[1]汉日语的许多方位词是同形词,为避免混淆,本文使用如下标记:「 」日语表达,“ ”汉语表达,[ ]包括汉日语同形表达在内的跨语言概念,例如[上]即指「上」和“上”。

[2]许多研究(渡边实1995,楢和千春1997、1998,小岛三郎1999,周榕2001,肖双荣、刘振刚2002,篠原和子2002,碓井智子2002,张建理2003,史佩信2004,舒邦新2004,蓝纯2005,陈家旭2007,郭善芳2007,韩玉强、刘宾2007,甄长慧2008,韩玉强2008,潘震2008,刘甜2009、徐莲2009等)证明本条并非所有时向隐喻的通行准则,也有可能未来位于观察者的后面,过去位于观察者的前面。

[3]文中例句除了特殊标注的之外,全部出自“中日对译语料库”。

[4]此外,前后时间隐喻的不对称性研究也是热点之一,对此问题将另文论述。

[5]人体以自身为中心确立了3条主要空间轴,分别是直立时从头到脚的上下轴,与上下轴交叉垂直的、直立时从身体正面到背面的前后轴和左右轴。根据对『日中中日辞典』(小学馆出版)的穷尽性调查和“中日对译语料库”中的抽样调查,左右轴的时间隐喻没有出现,因而基本可以推定在日语和汉语中,左右轴极少发生时间隐喻拓展。时向隐喻主要集中在前后轴和上下轴。

[6]横向时间模式还可以用[来][去]等来表达,本文暂不涉及,对于后文结论不造成影响。

[7]本次考察中,语料库和词典中都没有出现时间在动模式的[后][下]和[上]的例句,下文的语料库考察结论也验证了这一点。蓝纯(1999、2003、2005)对于汉语也有类似考察结论,反映了自我在动模式在汉语中并非完整映射,但蓝的研究发现,这种模式在英语中的映射相对完整。

参考文献

[1]Yu Nin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A perspective from Chinese[D].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1996.

[2]碓井智子.空間認知表現と時間認知表現[J].日本認知言語学会論文集.田中プリント,2002(2).

[3]小島三郎.時間的「前·後」と空間的「前·後」[C].玉川大学文学部紀要,1999(24).

[4]左咏梅.「上」と「下」のメタファーについて[C].杏林大学大学院国際協力研究科編.大学院論文集,2007(4).

[5]篠原和子.空間的前後と時間概念の対応[J].日本認知言語学論文集,2002(2).

[6]篠原和子.空間認知実験と時間メタファー[C].山梨正明,他編.認知言語学論考(6).ひつじ書房,2007.

[7]徐莲,等.言語行為の認知的·語用的研究[M].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

[8]徐蓮.時間メタファーの普遍性と相対性[J].言語文化と日本語教育,2010(40).

[9]瀬戸賢一.空間のレトリック[M].海鳴社,1995.

[10]楢和千春.時間表現における「先」について[C].DYNAMIS·ことばと文化,1997(5).

[11]楢和千春.方向認識の非対称性とことばの意味の拡張[C].DYNAMIS·ことばと文化,1998(3).

[12]渡辺実.所と時の指定に関わる語の幾つか[J].国語学,1995(181).

[13]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M].学林出版社,2007.

[14]宫雪.汉日方位词比较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5]郭善芳.时空隐喻的认知学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2007(5).

[16]何亮.中古汉语时点时段表达研究[M].巴蜀书社,2007.

[17]韩玉强,刘宾.汉语空间隐喻时间中的“前”、“后”认知[J].修辞学习,2007(4).

[18]韩玉强.时空中的“前”、“后”认知[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3).

[19]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0]刘甜.时间系统中“前后”和“来去”的认知隐喻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9(1).

[21]潘震.论“空间—时间”隐喻的多重性[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8(2).

[22]史佩信.汉语时间表达中的“前后式”与“来去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2).

[23]舒邦新.“前”“后”的时间指向及其构成机制[J].江汉大学学报,2004(4).

[24]肖双荣,刘振岗.汉语时间概念的空间隐喻系统[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2).

[25]徐昌华.关于对时间的认知方式[C].语用、认知与日语学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a.

[26]徐昌华.“先”与外界认知[C].语用、认知与日语学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b.

[27]徐莲.汉日上下时空隐喻比较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S1).

[28]张建理.汉语时间系统中的“前”、“后”认知和表达[J].浙江大学学报,2003(5).

[29]甄长慧.汉语“前”、“后”时间表达中的空间隐喻[J].平原大学学报,2008(2).

[30]周榕.隐喻认知基础的心理现实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

作者简介

姓名:徐莲

性别:女

职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讲师

学历:博士

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汉日对比语言学

通讯地址:河南省洛阳市036信箱30号

邮编:471003

电子邮箱:joren@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