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先行研究
2.1 日语汉语词汇的“和化”
关于日语汉语词在日语中的变化和发展(“和化”“和語化”“国語化”“日本語化”),中日文献做了大量的讨论。
关于“和化”的定义,潘钧(2003:152-153)从形态和词义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形态上,①如“彩色く”一样,由日语汉语词加上词尾组成的词汇、②サ变动词、③“有り様”等汉语词变成接头词或接尾词的情况。有这3类特点的词可以被定义为日语汉语词的“和化”。而在词义方面,在日语中产生新的词义的现象被定义为日语汉语词的“和化”。鸣海伸一(2015:21)关于日语汉语词的“国語化”问题,则有下列描述。
(2)a在用法上,日语汉语词从名词发展出动词、副词等其他用法。
b日语中的汉字发展出适应于日语音韵体系的发音。
c在日常生活中更加频繁地使用。
d进入日语时,或者在进入日语之后,词义和用法发生了改变。[1]
内田贤徳(2015:36-39)则通过日语中的否定词观察“和語化”现象。举个例子来说,在表示否定的“不”传入日语后,“不”不仅仅与其他日语汉语词相结合,更与日语中的和语词紧密结合,例如“不幸せ”。这一现象说明日语汉语词的使用更加多样化,更适应于日语的语言体系。
另外,田中已荣子(2014:56)的研究把汉语词在进入日语体系后产生的日语独有的发展和变化定义为日语汉语词的“和語化”。这一阐释相较鸣海伸一(2015:21)中对“国語化”的说明,有重合的部分,同时也更具体地指出词义、用法的变化应当是日语独有的,而不应将汉语词发生的所有变化都视作日语汉语词的“和語化”。田中已荣子(2014:68)用“日外”这一汉语词的词义变化说明了这一问题。“日外”本来的意思是“未推行王化之处(日の照らす外;王化の及ばない地)”,而在现代日语中则是“曾经(いつぞや)”的意思。
先行研究中的“和化”“和語化”“国語化”“日本語化”等词,在含义上有着重叠的部分。总结先行研究中的定义,本文将汉语词在词义、用法、发音等方面发生的日语独有的变化定义为汉语词的和化。目前,先行研究中涉及汉语词的和化时,很少涉及表记方面。而事实上,日语汉语词的表记,也从只有汉字变化为多种表记形式共存的模式。因此,讨论表记与和化的关系是必要的。本文将从表记和词义、表记和词的用法、表记和共起关系三个方面来论述这一问题。
2.2 日语汉语词的表记形式
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当中,讨论在日语中汉字表记是否有存在的必要的研究有很多(野村雅昭1974、1988、2012,中村明2012)。
关于“汉字无用论(漢字廃止論)”,野村雅昭(1974:102)的研究认为应在日语中废除汉字的原因是汉字表意功能的“价值遗忘”[2]。关于汉字表意功能被遗忘的原因,他认为在现代社会,词汇表记的明确性和传播的便利性是冲突的。而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识字的人越来越多,对于便利性的追求也进一步提高。关于汉字的不便性,野村雅昭(2012:241-248)做了进一步说明和阐释。首先,即使计算机技术已经能够实现汉字转换,但是汉字在信息处理的速度和数量上弱于假名和罗马字。其次,对于日本的国语教育来说,汉字的难度高、负担重。最后,国际社会多用表音文字,使用汉字影响日语的发展。
但是,另一方面,2010年日本对于常用汉字表的增补也表明在日本人的语言生活中,汉字是需要且必要的。从表记来看,和语词用平假名来表记,外来语用片假名来表记,汉语词用汉字来表记是一般的表记规则。而在现实使用中,出现了游离于这一表记规则之外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的研究有许多,比如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对于报纸和杂志的一系列调查(国立国语研究所1983、国立国语研究所2006)以及与之相关的研究(小椋秀树2012)。其中,小椋秀树(2012:326)将不规则表记分为八种类型。
(3)a汉字的不同汉字表记 付属-附属
b送假名的不同 行う行なう
c不同假名之间的对立 行う行ふ
d外来词不同表记形式之间的对立 バイオリン--ヴァイオリン
e汉字和平假名的对立 俺おれ
f汉字和片假名的对立 微妙ビミョウ
g平假名和片假名的对立 さくらサクラ
h文字和记号的对立 国国--国々
国立国语研究所(1983:29-30)从四个方面解释产生汉字和平假名对立的原因。[3]
(4)a汉字表记与多个发音相对应,而假名表记则可以指定确定的发音。明日(あした—あす)
b多义词中,使用汉字和假名来区分其语法功能和词性。
(カバンを)投げ出す(休憩後ふたたびボールを)なげだす
c对于同音异字的情况,在无法区分和无法决定使用何种表记方式的情况下,使用假名表记。
取る·採る·執る·捕る·撮る--とる
d受到日本常用汉字表等政策因素的影响,非常用汉字用假名表记。迂[4]回—う回
四种原因中,第二种原因提到了词性与表记形式的关系。这里值得考虑和研究的是什么样的汉语词会发生不规则表记这一问题。本文将以此问题为核心加以说明。则松智子、堀尾香代子(2006:19)从词义的角度,调查了主要受众为年轻人的杂志,发现在抽象关系与人类活动——精神和行为这两类词汇中出现较多汉语词的片假名表记,而在人类活动的主体、产物及道具、自然产物和自然现象这三类词中则较少出现这样的现象。
像则松智子、堀尾香代子(2006)这样关注汉语词和和语词(非外来语)的片假名表记的研究还有很多(中山恵利子1998,成田彻男、榊原浩之2004,柏野和佳子、奥村学2012)。虽然这些研究关注的是非外来语的片假名表记问题,但可以提供回答日语汉字词表记问题的一种思路。柏野和佳子、奥村学(2012:153-161)针对什么样的词会发生片假名表记,在什么样的使用情况下会出现片假名表记这两个问题,调查报纸、杂志、书籍中的表记形式,结果表明以下几种情形下将发生非外来语的片假名表记。
(5)①常用汉字表没有规定的汉字、音训、熟字训
②动植物名名词
③拟声词、拟态词
④使用非词典第一义的情况
⑤前后文脉中,具有特别意义的情况
⑥强调用法的情况
⑦避免同字词的情况
⑧希望明示读音的情况
刘玲(2004:155-159)以日语“濛々(もうもう)”为例,以日本古代文献为研究材料,调查“濛々(もうもう)”的使用状况。调查发现,若某词在感觉上是日语汉语词(漢語らしい),则较多地使用汉字表记。反之,若某词在感觉上更偏向于和语词(和語らしい),就会较多地使用假名表记。以此为依据,在刘玲(2004:202-203)中有这样的表述“使用者对某词是汉语词还是和语词的认识偏差是汉字表记和假名表记共存的背景”[5]。
从以上的调查研究来看,关于词义是如何和表记发生关系的,还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因此本文将在调查表记形式的使用状况的基础上,从词义的来源、用法和表记的关联性的角度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