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进行如下归纳。
1)对于不太熟悉、同性的A,中日两国人的非言语行为主要以“微笑和点头”为主,具有很高的一致性。特别是“微笑”,其比率位居第一,进一步验证了“微笑”属于各国交际言语行为的共同特征。“举手”侧重于日本男性大学生,而中国人几乎为零,中日两国形成了对照与反差。
2)对于不太熟悉、异性的B,日本人不管是社会人还是大学生均呈现出“微笑”减少,“点头和鞠躬”增加的趋势。就是说,日本人对于不太熟悉的异性对象,往往会采取比较慎重的、客气的、具有一定心理距离的非言语行为。相较而言,中国人对于不太熟悉的A和B,表现出很高的定型性,都是“微笑和点头”占据优势。
3)对于亲密、同性的C,中日两国人的“拍肩、握手”等身体接触行为有所增加。“握手、微笑”以日本男性为多,值得留意。另一方面,中国男性的“握手和拍肩”、女性的“拥抱”,各占优势,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的“拥抱”日本人几乎无一人选择,表明了中日两国的非言语行为的使用差异以及各自的鲜明特色。
4)与C相比,对于亲密、异性的D,中日两国人的非言语行为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两者具有显著的共性。“拥抱”“接吻”分别属于日本人、中国人新增的身体语言。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亲密的异性关系而产生程度较高的身体接触行为。
另外,日本男性较之于女性,身体接触行为偏高,尤其对于异性对象表现得更加积极与主动。一般认为“鞠躬”属于日本人特有的、代表性的身体语言(小林祐子1975),本次调查中确实没有看到中国人使用。不过,日本人的“鞠躬”更多用于不太亲密的“外”对象,而且女性的比率明显高于男性。由此可以判断,“鞠躬”尽管属于日本人典型的一种身体语言,但其使用受到具体的场面、时间、心理状况、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制约,它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深入挖掘与继续探讨。
有关中日两国非言语行为的实证性、系统性研究还刚刚起步,需要进行的课题“任重而道远”。今后需要对被调查者的社会属性(如身份、性别、知识结构、心理状况)、调查范围、场面设定、人数等加以扩大与完善,设定行之有效的调查方案与研究方法,不断提高数据的客观性,努力把非言语行为作为交际言语行为中的重要一环加以探索与研究。
注
[1]因汉语中没有对应于日语“社会人”的特定专用名词,为论述方便,本文不做翻译,直接使用。
[2]可以同时选择多项(三个以内),总数之和有时会超过100%。
[3]严格意义上讲,鞠躬包括“深鞠躬、鞠躬和点头”。本文仅以“鞠躬和点头”加以区分进行考察。
参考文献
[1]施晖.汉日交际言语行为的跨文化比较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施晖.语言行为的汉日对比研究——以购物、外出就餐时的「あいさつ」为中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1).
[3]施晖.语言行为的汉日对比研究——以路上的「あいさつ」为中心[J].苏州大学学报,2008(5).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5]胡文钟.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6]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7]祝大鸣.论日语中独特的非语言交际形式[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0(4).
[8]王秀文.跨文化交际中的日语副语言表现[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2).
[9]李庆祥.非语言交际与副语言表现[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6).
[10]程放明,刘旭宝.体态语的中日语言表述异同[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4).
[11]Adan Kendon著.张凯,译.行为互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01.
[12]吴晓露,等著.说汉语谈文化[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333.
[13]佐藤喜代治編.国語学研究事典[M].明治書院,1977.
[14]国広正雄,長井善見,ら訳.沈黙のことば[M].南雲堂,1966.
[15]西原忠毅.ジェスチャー英語[M].九州大学出版会,1984.
[16]中野道雄,J.カーカップ.ボディー·ランゲージ事典[M].大修館書店,1985.
[17]奥田寛.中国人の非言語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M].東方書店,1997.
[18]藤埼康彦.あいさつの文化人類学[J].言語.1981,10(4).
[19]多田道太郎.しぐさの日本文化[M].筑摩書房,1994.
[20]野村雅一.身ぶりとしぐさの人類学[M].中公新書,1996.
[21]菅原和孝,野村雅一編.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としての身体[M].大修館書店,1996.
[22]東山安子,フォード.L.あいさつにおける言語行動と非言語行動の日米比較[J].言語.1982,11(13):90-91.
[23]東山安子.日本人の非言語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C].日本人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桐原書店,1995.
[24]久保田真弓.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における言語·非言語行動[C].講座·日本語教育学 第2巻言語行動と社会·文化.スリーエーネットワーク,2006.
[25]桝本智子.非言語[C].異文化間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入門.創元社,2000.
[26]小林祐子.身ぶり言語の日英比較[M].ELEC出版部,1975.
作者简介
姓名:施晖
性别:女
单位: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学历:博士
职称:教授
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汉日对比研究
地址:苏州市十梓街1号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邮编:215006
手机:13915517742
E-mail:shihuiwangjing@aliy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