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结语
本文利用收集的语料,从通感的角度对中日的四组味觉形容词“酸”和「酸っぱい」、“甜”和「甘い」、“苦”和「苦い」以及“辣”和「辛い」进行了简单的比较分析并辅以图表说明。
中日四组味觉形容词的基本义和在各感官领域的词义转移比较可总结为表5。
表5 中日四组味觉形容词的词义转移比较

根据前文及上表分析,可作出以下几点总结。
首先,汉语的四个味觉形容词的词义转移程度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辣>甜>苦>酸”。而日语的四个味觉形容词的词义转移程度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甘い>苦い>酸っぱい>辛い」,其中「甘い」的转移过程最为复杂。
其次,关于各词词义转移的过程及与基本义的关系可以通过前文的四幅图比较总结。除了少数用法(如:栓が甘い)与基本义(如:甘い)之间的关系较为薄弱以外,多数用法与基本义可形成直接的通感联想。而无论汉语还是日语,各味觉形容词在嗅觉领域衍生出的词义与基本义即味觉领域的词义之间的联系最为紧密。
最后,对照比较可得出中日各组味觉形容词在各感官领域的词义虽不一一对应,但是对应程度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苦”和「苦い」>“甜”和「甘い」>“酸”和「酸っぱい」>“辣”和「辛い」。
通过本文的分析,四组味觉形容词的词义转移过程、转移领域以及转移程度的异同点已经较为明确。在实际语用过程中要注意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准确把握各味觉形容词的派生义,从而更好地促进交流与研究。
注
[1]一种修辞手段,用一个词或短语指出常见的一种物体或概念以代替另一种物体或概念,从而暗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
[2]后文中略称为CCL。
参考文献
[1]刘珍.感官形容词词义演变分析[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4,24(2):98.
[2]刘宁生,译.我们所依存的隐喻(部分章节)[J].修辞学习,1992(3):7-9.
[3]池上嘉彦.意味論·文体論[J].英語学コース,1985(4):36.
[4]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
[5]大辞林第三版.三省堂,2006.
[6]王静.汉日味觉词“甜”、「甘い」的隐喻现象对比研究[J].外语研究,2011(3):45.
[7]西见圭.日中基本味觉词语义对比[J].语言文学修辞,2015(1):31.
作者简介
姓名:张珮
姓别:女
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
职称:学士
联系方式:18842613538
电子邮箱:690490311@qq.com
姓名:曹金波
性别:女
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
学位:博士
职称:副教授
联系方式:18842621080
电子邮箱:239883374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