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结论

5 结论

本论文通过调查18世纪末至20世纪90年代近200年间“服务”一词的使用情况,考察了“服务”一词在汉语中的发展轨迹,并借此说明汉语对日源外来词的吸收与发展。通过本论文的调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服务”一词是通过日文军事书籍的翻译传入汉语的。传入汉语之时,其词义与日语词义完全相同。

(二)孙中山在其演讲及著作中多次以“为社会或他人的利益办事”之意使用“服务”。“服务”一词借由孙中山的社会影响力,在汉语中传播开来。

(三)在毛泽东使用了“为人民服务”之后,“服务”迎来了其第二次发展,并以“为……服务”的语言形式深深扎根于汉语之中。

(四)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服务”一词作为对应第三产业“service”概念的词语,发展出了“第三产业的工作方式”之意,并逐渐发展为汉语中的高频词。而日语中的「服務」,一直以「服務規律」「服務規程」的形式被使用。在日本第三产业兴起之时,对应第三产业“service”概念的词语并非「服務」,而是片假名单词「サービス」,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日语中「服務」一词的发展,造成了中日两语言中“服务”/「服務」的使用差异。

[1]《汉语大词典》第六卷,p.1202.

[2]討袁宣言《孫中山全集》第二巻(2006),p.283.

[3]建国方略之三 民権初歩(社会建設)《孫中山全集》第六巻(2006),p.425.

[4]建国方略之三 民権初歩(社会建設)《孫中山全集》第六巻(2006),p.425.

[5]《兵工問題》(陸世益1925),p.49.

[6]《父子英雄伝》(章石承1935),p.1.

[7]《若定廬随筆》(陳孝威1938),p.195.

[8]《人民日報》(1949/6/25).

[9]《人民日報》(1960/4/15).

[10]《人民日報》(1973/2/12).

[11]論聯合政府《毛沢東集》第九巻(1970—1972),p.183.

[12]両個中國之命運《毛沢東集》第九巻(1970—1972),p.213.

[13]《人民日報》(1982/1/20).

[14]《人民日報》(1995/3/27).

参考文献

[1]高名凯,刘正埮.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M].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

[2]高名凯,刘正埮.汉语外来词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3]胡琪.「服務」という言葉の出現と発展——日本資料を中心に[J].国語国文学研究,2013(142).

[4]胡琪.《五国对照兵语字书》的日译背景与编译规则[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7(4).

[5]五国対照兵語字書.参謀本部,1881.

[6]新爾雅(1903).白帝社,1995.

[7]A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1815—1823).ゆまに書房,1996.

[8]An English and Chinese Vocabulary in Court Dialect(1844).ゆまに書房,1995.

[9]汉译新法律词典.商务印书馆,1904.

[10]学生字典.商务印书馆,1915.

[11]中华大字典.中华书局,1915.

[12]国文成语辞典.中国图书公司,1916.

[13]国音普通字典.中华书局,1921.

[14]辞海.中华书局,1936.

[15]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16]词源.商务印书馆,1979.

[17]汉语外来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18]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3.

[19]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0]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

作者简介

姓名:胡琪

性别:女

单位:同济大学

学历:文学博士

职称:助理教授

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近代中日词汇交流

通讯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200092)

电子邮箱:huqi@tongji.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