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的“服务”
4.1 民国时期的“服务”
“服务”一词在20世纪初以“服军务”之意传入汉语之后,是如何发展成汉语常用词汇的呢?本节将通过调查民国时期出版物中“服务”的使用情况,考察“服务”一词在汉语中的发展。笔者以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的民国出版物为中心,检索了书名或目录中使用“服务”一词的用例,得到符合条件的结果432例。除去年代不明的27例,得到结果405例。各年代的使用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民国时期出版物中“服务”的使用情况
根据图1可以看出,民国时期“服务”一词的使用情况波动较大。1912年至1929年,用例较少;1930年至1939年,用例出现了急增;1940年至1949年,用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
1912年至1929年,“服务”一词在出版物中的用例较少,前后18年间仅有38例。结合上一节关于“服务”一词传入汉语的考察,“服务”一词是在20世纪初传入汉语的,这一时期出版物中“服务”的用例较少正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服务”刚刚传入汉语这一情况。
1930年至1939年,“服务”一词的用例出现了急增,达到了229例。也就是说,在这十年间,“服务”一词高频率地被使用。导致一个词语在短时间内高频使用的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在“服务”一词上,短时间高频使用的原因和孙中山有很大的关系。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攫取革命果实,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实行专制独裁政策,企图破坏民主共和,并于1913年3月暗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江西、江苏等地区发动了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然而,“二次革命”在持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失败了,孙中山等革命党人随后流亡日本。1916年,孙中山从日本返回上海,继续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讨伐企图复辟称帝的袁世凯。1916年5月9日,孙中山在《民国日報》上发表了名为《討袁宣言》的文章,对袁世凯的窃国行为进行了笔诛墨伐。在这篇文章的后半部分,出现了“服务”一词。
(1)民國元首只有服務負責之可言而非有安富尊榮之可慕國民當共喻斯義[2]
例1中的“服务”不同于日语「服務」的“服军务”之意,在解释为“为社会或他人的利益办事”之余,还初见“奉献,奉公”之端倪。随后,孙中山在其著作中,不断使用“服务”一词,如在1917年至1920年间所著的《建国方略》中,出现了“會長之義務會長為全體之公僕,非為一部分或一人而服務,是故彼雖為一會之長,而非一會之主人翁也。[3]”的内容;在1924年所著的《三民主义之民权主义》当中,又出现“人人應該以服務為目的不當以奪取為目的[4]”的名句,而这一名句也作为“服务”一词的最早用例被收录在《汉语大词典》中。当然,通过以上调查可知,在《民权主义》之前,孙中山已经在很多场合使用了“服务”一词。
“三民主义”作为孙中山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其对探索中国近代化思考与实践经验的总结。孙中山为了普及其革命思想,历经7个月周游中国各地,进行了16次讲演。“服务”一词也在孙中山的社会影响力之下,伴随着三民主义思想,从“服军务”之意,渐渐转变为“为社会或他人的利益办事”之意,并为大众所知,在汉语中传播开来。
(2)軍隊退伍後一律改為工人,同時修築全國道路,工竣後再分別服務於鐵路水利兩工程。[5]
(3)小兄弟勤勞堪服務,老夫婦儉樸得成家。[6]
(4)是則華僑機師回國服務意義之重大,吾人豈可不三熏三沐以歡迎之耶![7]
例2、例3、例4为民国中后期“服务”的用例,分别来自论文、小说、散文随笔等文体。结合内容可知,文中的“服务”一词,“服军务”之意已逐渐被“为社会或他人的利益办事”之意替代,“服务”一词的词义泛化由此滥觞。
4.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服务”
至民国时期为止,“服务”一词借由孙中山的影响力,从原来的“服军务”之意,逐渐发展到“为社会或他人的利益办事”之意,在汉语中传播开来。但是,对比日语中的「服務」,从一开始作为法语“service”的译词,以“服军务”之意被使用之后,「服務」也逐渐出现了词义的泛化,在「服務規程」「服務規律」等形式中以“服任务”之意被使用。因此,至民国时期为止,中日两国语言中“服务”一词在意思上并未产生很大的分歧。
为了进一步考察“服务”一词在汉语中的发展轨迹,笔者调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服务”一词的使用情况。首先,笔者检索了1949年至1999年间《人民日报》新闻标题中包含“服务”一词的用例,得到符合结果的用例8 692例。作为参照物,笔者同时检索了同为军事术语来源的日源外来词“动员”和“命令”的用例,结果分别为1 449例和1 062例。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1949年—1999年间“服务”“动员”“命令”三词的使用情况
通过图2可以看出1949年至1999年的50年间,“服务”一词的使用情况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在1980年至1989年间,用例出现了又一次急增。对比同为军事术语来源的日源外来词“动员”和“命令”便可看出,“服务”一词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动员”“命令”两词;同时,相较于变化较为平稳的“动员”“命令”两词,“服务”的用例在20世纪80年代一举攀升至2 807例,并在随后的20世纪90年代,一直保持上升趋势。
在此,笔者将以1979年为分水岭,分别说明“服务”一词在急增之前和之后用例的特征。首先,在1979年以前,“服务”的用例当中,多次出现了“为……服务”的语言形式,如:
(5)今天是到了同学们用实际行动去为人民服务的時候了。[8]
(6)工商业者要坚决靠拢党,努力自我改造,一心一意为社会主义服务。[9]
(7)福建省商业部门认真为农业生产服务,做好供应工作,支援春耕生产。[10]
“为……服务”的语言形式源自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1944年,毛泽东在其警卫员张思德的追悼会上,做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演讲,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演讲中,毛泽东说到“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此处的“服务”可解释为“为社会或他人的利益办事”,但其中“奉献,奉公”之意更为明显。从此以后,“为人民服务”以及“为……服务”的语言形式多次出现在毛泽东的论著当中。
(8)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1]
(9)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12]
1945年,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被写入党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人民服务”及“为……服务”的语言形式被各级党政机关作为行动口号加以使用,并被报刊广泛报道;随后,《为人民服务》还被收录在了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课本中。至此,“服务”一词在毛泽东的社会影响之下,伴随着“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在汉语中深深扎下根来。
20世纪80年代,“服务”一词的用例又一次出现了急增,这样的增长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90年代。分析这20年间“服务”的用例,笔者发现“服务”的词义在“为社会或他人的利益办事”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第三产业(tertiary industry)的工作方式”之意,如:
(10)陕西省政协常务委员、画家方济众对我店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提出的批评意见是正确的,我们诚恳接受。[13]
(11)美菱集团把1996年定为企业管理年,举行这次活动旨在强化售后服务,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14]
1979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国策,媒体开始使用“服务”一词来对应第三产业“service”的概念。“服务”一词也渐渐由“为……服务”的动词使用形式,扩大为“第三产业的工作方式”的名词含义。在1980年至1999年间“服务”的用例当中,“服务”作为前缀定语修饰中心语的用例(如例10中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以及“服务”作为中心语,接在其他定语修饰成分之后的用例(如例11中的“售后服务”)占了非常大的比例。特别是在第三产业急速发展之时,新兴的第三产业需要有相对应的名称,“服务”一词以“第三产业的工作方式”之意,接在名词、动词、短语等定语修饰成分之后,构成了诸如“电话服务”“咨询服务”“售后服务”“上门服务”“一条龙服务”等表示第三产业服务内容的词组,为新兴产业的命名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也正是20世纪80年代,“服务”一词用例急增,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的主要原因。现在,“服务”一词已经收录在汉语水平考试(HSK)的甲级词汇当中,成为汉语中不可缺少的词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