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于拍型节奏习得的促音产出训练方法

2 着眼于拍型节奏习得的促音产出训练方法

2.1 关于促音词尾拖长现象的先行研究

张等(2017)在仅停留于产出倾向观察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尝试从不同语言的节奏型差异出发对其现象进行解释。尤其针对不同促音单词的音节结构差异所造成的时长控制难易度差异进行了定量分析。关于不同语言的节奏型差异,Low and Grabe(1995)提出PVI指标(Pairwise Variability Index)来将其量化。根据PVI值,各种语言基本可以归类为强势拍型节奏“stress timing”(例如英语,PVI值57.2),拍型节奏“mora timing”(例如日语,PVI值40.9)及音节型节奏“syllable timing”(例如汉语,PVI值27.0)。

表1将不同语言的不同时长控制基本单位清晰地表示出来,黑色圆点表示例文中其单位所处位置。虽然不同语言的单位不同(英语:强势拍;日语:拍/莫拉;汉语:音节),但从圆点间距离来看,各单位之间的长度基本保持一致。而关于各语言基本节奏单位之间的音段等时性,汉语和日语虽然都被指出过基本等时的概念,却也稍有不同。在汉语方面,Peng(2006)指出,汉语虽以音节作为基本节奏型,但因为声调的不同,其音节等时性会有些许差异。例如表1中,第3声汉字的时长相对于1、2、4声会稍长(“我”“买”后的间距略长),而轻声汉字的时长相对于其他4声稍短(“的”后的间距略短)。而关于日语的拍的等时性,Sagisaka(2003)指出,相邻音素的时长控制会呈现出一定的补偿效果,由此形成相邻莫拉(拍)的时长基本一致。

表1 语言节奏型差异所造成的时长控制基本单位的不同对比

img

参照木下(2011)中使用例

据此,汉语母语者在进行日语发音产出时,因其没有掌握日语特有的“拍型节奏”,容易基于母语本身的“音节型节奏”来进行时长控制。而基于日语单词本身所具有的音节结构差异,可以作出如下推测:1)在由单一音节构成的单词产出中(例如“词中有促音,词尾有长元音”,即单纯由“重—重”音节构成的促音单词/CVQ-CVR/),因其前后结构长短基本一致,学习者就算基于“音节”而非“拍”来进行时长控制,也不会出现严重问题;2)反之,在由不同音节构成的单词中(例如“仅仅词中有促音,词尾无长元音”,即由“重—轻”音节构成的促音单词/CVQ-CV/),因其前后结构长短不一致,学习者基于“音节”进行时长控制时,后部轻音节会受到前部重音节节奏感的影响而被拉长成为重音节,造成产出问题。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在张等(2017)中设计了具有不同音节结构的促音单词产出实验,对学习者和母语者录音分别进行了音段标注,并对促音区间的归一化时长比[QC2/total word]进行了比较,其结果如图1所示。在词中有促音,词尾有其他特殊拍(词尾有长元音的/CVQ-CVR/,及词尾有鼻音的/CVQ-CVN/)的“重—重”类促音单词的产出中,学习者与母语者的时长控制差异并不是很大。然而在词尾无特殊拍(/CVQ-CV/)的“重—轻”类促音单词的产出中,两者的时长比的差异非常显著。基于此现象,我们对每个音段的时长进行了测算和比较,其结果如图2所示。在该类“重—轻”结构的促音单词中,学习者的/C1/、/V1/、/C2/时长与母语者并无太大差异,而在词尾元音/V2/方面,学习者的时长明显大于母语者。

以上结果与我们的预测基本一致。没有“拍型节奏”概念的汉语母语者因为使用母语本身的“音节型节奏”进行时长控制,造成在非同一音节结构/CVQ-CV/,即“重—轻”类结构促音单词的产出中,词尾元音/V2/被拖长。针对此现象,传统的单纯着眼于问题音段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强调/V2/要短一些)只能定性而非定量地指出和改善学习者的问题,且单纯强调/V2/的长短反而可能造成整个单词节奏的失衡。因此,如何着眼于整体的日语“拍型节奏”的习得来提出新的产出训练方法,就成为了本论文的研究重点。

img

图1 不同音节结构所造成的学习者与母语者的促音时长控制差异

·不论是何种水平的学习者(横轴),其与母语者的时长控制差异(纵轴),总是白色标注的/CVQ-CV/“重—轻”结构差异最大,说明该结构促音单词相对于“重—重”结构,产出时时长控制难度更大。
·该图基于张等(2017)的数据。

img

图2 /C1V1Q-C2V2/“重—轻”结构单词中学习者的词尾元音/V2/拖长现象

·在实验中所用到的该类单词中,初级学习者的/V2/均呈现出比母语者更长的趋势。t检验表明,其中4个单词的拖长现象都存在显著差异。具体结果为:/haQto/:t(18)=2.00,p<0.05;/iQso/:t(18)=2.57,p<0.05;/kaQko/:t(18)=4.01,p<0.01;/niQshi/:t(18)=2.80,p<0.01。
·此结果表明,学习者因为不具备日语“拍型节奏”概念,而用汉语的“音节型节奏”进行时长控制,造成了前后音节时长的同一化,由此引起了词尾元音/V2/的拖长。
·该图基于张等(2017)的数据。

2.2 着眼于“拍型节奏”习得的产出训练方法提案

与词尾元音拖长现象(final lengthening)相关的部分研究显示,通过在该词尾附加新的音段的方式,可以改善其拖长现象(黄1983、Beckman1990、朱2001)。其中,朱(2001)明确指出,针对汉语母语者的日语发音产出的不足,在入门时期强调拍的概念进行训练的基础上,通过长短音节的不同组合来进行练习是十分有必要的。特别是针对以轻音节结尾的单词,为了回避它们的拖长现象,提出了在其后附加助词进行产出的练习方法。

基于以上的相关研究,作为最基本的考虑,如能通过某些方法,针对孤立单词容易拖长的词尾拍,将其放入语境使它不处于整个语境的末尾,则其拖长现象有可能得到改善。因此,之前相关研究中所提及的在词尾增加新的1拍来防止拖长的方法也可运用于本论文所研究的促音单词产出中。同时,为了进一步使学习者能够掌握“拍型节奏”感觉,在单纯增加1拍的基础上,考虑用连续多拍语境来使学习者形成以拍为基本单位,各拍时长基本相等的概念,从而避免产出中的不恰当的拖长及前后音节不平衡等现象,继而最终习得日语拍型节奏。

基于此,本论文将重点针对张等(2017)中所发现的有拖长现象的以下4个/C1V1Q-C2V2/单词进行初步探究。

·/haQto/「ハット」(帽子) ·/iQso/「いっそ」(索性,干脆)

·/kaQko/「確固」(坚定,坚决) ·/niQshi/「日誌」(日志)

而作为构成连续多拍音韵环境的方法,主要尝试了以下两种训练方法。

1)将以上单词,放入例句中进行产出练习。本研究设计了如下句子:

·例句:「____とはどういう意味ですか?」

·罗马字标记:/____toha do iu imi desu ka?/

·汉语含义:___(该单词)是什么意思呢?

通过以上方式,分别将以上4个有词尾拖长现象的单词放入句中,使之形成连续多拍语境来进行产出训练。

2)在以上单词的词尾,附加一拍构成新的单词,本研究设计了如下的附加方法:

(其中/niQshi/「日誌」因其词尾附加无法构成合适的新单词,因此附加一拍助词「が」)

·/haQto/「ハット」→/haQtori/「服部」 ·/iQso/「いっそ」→/iQsoku/「一足」

·/kaQko/「確固」→/kaQkotaru/「確固たる」·/niQshi/「日誌」→/niQshiga/「日誌が」

通过以上方式,分别使4个对象单词原本处于词尾的元音处于词中,来进行产出训练。

按照以上两种方式,在下一章将具体介绍训练方法及其开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