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连续多拍语境的促音产出训练

3 运用连续多拍语境的促音产出训练

本次分析采取“训练前→训练中→训练后”的基本模式来进行,通过比较不同阶段的/V2/时长来验证训练效果。主要进行以下两项比较。1)学习者训练前和训练中处于连续多拍语境中的/V2/时长比较。2)学习者训练后与训练前以及与母语者的孤立促音单词词尾元音/V2/时长比较。通过以上两项来验证训练效果,并探讨通过该训练方法学习者距离母语水平还有多大的差距。

作为初步探讨,本次的训练为期1周。第1天首先收录学习者的4个目标单词的孤立发音,测出训练前/V2/时长。从第2天起到第5天,在为学习者说明以上两种训练方法,并确认都已明白的基础上开展集中训练。训练中,针对4个单词,学习者运用2种方法,分别进行每天3次,每次10回的重复朗读产出训练。由此,针对每个单词,每位学习者都进行了300回产出训练(2种方法×每天3次×每次10回×5天)。在5天训练结束后的第2天,也就是1周训练周期的最后1天,对学习者的4个目标单词再次进行孤立发音的收录,测出训练后/V2/时长。同时在该日,收录日语母语者的4个孤立单词发音,测出/V2/时长作为参照。

该实验参加者的基本情况如下。10名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初级学习者参加了本次实验。参加实验前,所有学习者没有进行过任何系统的促音产出训练,仅在最初学习日语发音时接触过促音。对基本概念和发音要领虽有了解,但从训练前语音数据看,实际产出时均不同程度存在问题。参加实验时,学习者全员(7男3女,18~25岁,平均年龄21.3岁,S.D.=2.9)为日本东京都内语言学校在读生,来日时间不满1年,日语能力考试水平为N3不合格或没有参加经验。为避免中国多种方言的影响,所有学习者均出生于北京或华北地区,可以熟练运用普通话。另一方面,有8名日语母语者(5男3女,18~25岁,平均年龄21.5岁,S.D.=2.0)作为参照组也参加了本次实验。为避免日本方言的影响,所有母语者均出生于首都圈及周边的关东地区,可以熟练运用“关东方言”即标准日语。根据参加者自我申报,全员均为发音听力机能无障碍者。

声音收录均在安静的教室中,在量子化比特数16bit,量子化频率48k Hz的条件下进行。基于前一章所述的训练方法,要求学习者对着连接在电脑上的麦克风,用自己自然的语速念出孤立单词(训练前、后)及有语境单词(训练中)。针对声音数据,首先运用声学软件Praat进行音段划分。划分细则主要参照了菊池等(2003)、熊(2004)中所叙述的规则。基于波形和频谱,通过听和目视,手动将每个声音数据进行音段划分。在具体计算中,为了防止语速变化对实测时长的影响,基于Hirata and Whiton(2005)及Amano and Hirata(2010)中的提案,本研究运用目标音段与单词全长的时长比来代替实测时长。据此,在接下来的分析中,都采用“V2/total word”的比值这一指标来进行各种时长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