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条件与假设表达是世界上不同语言中共有的范畴。汉语中通常把条件复句与假设复句分开。条件复句中有充分条件复句“只要P,就Q”、必要条件复句“只有P,才Q”、无条件复句“不管P,都Q”等。假设复句有一般假设复句“如果P,就Q”“否则”复句等(张斌2010:669-679)。日语中通常不做这样的区分,说起假设条件句,通常是指前项[1]后接接续助词「と」「ば」「たら」「なら」构成的小句与后项结果句构成的句子。为了表达上的方便,本文中把“假设条件句”略称为“条件句”。
汉语的假设条件句可以有多种形态。以假设句式“如果P,就Q”为例,“如果”是表示假设的代表性标志,“就”是常跟“如果”呼应使用的关系词,但“就”不是非用不可,即也有“如果P,Q”的形式。同时表示假设语气的“的话”,也有显示假设分句的作用,即还有“P的话,Q”的形式。“的话”也常同“如果”之类配合使用,构成“如果P的话,Q”的句式[2]。除此之外,还存在只有后项副词的“P,就Q”句式。其他“你去,我也去。”之类不出现连词、副词的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也可以构成“如果你去的话,我也去。”的假设义。而日语中「と」「ば」「たら」「なら」等则是必需的接续助词,句前的副词「もし」可以加强假设的语气。
日语中对条件句的研究非常多。莲沼(1987)围绕「テハ」与「バ」的选择要因,讨论了条件句中的日常推论。铃木(2009)讨论了最基本的问题“条件是什么”,分析了日语条件句的种类,把条件关系的最基本的意义定义为「PナラバQ」,把事情分为P成立时和不成立时两种情况,表示的是当P成立时,Q一直(总是)成立这样一种关系(铃木2009:74)。吴侃(2000)分析了「と」「ば」「たら」「なら」几种条件句的特点。
对于一个语言现象,从逻辑语义探讨其辞典意义、句法意义,讨论其命题真伪条件是语义学的范畴。而探讨说话人通过某一个发话,在做“承诺”“忠告”等什么样的行为,讨论发话行为合适与否则是语用学研究的课题[3]。对于日语与汉语的条件句,除了语义学范畴的研究外,也有必要进行语用学范畴的研究,弄清通过条件—结果这样的发话,说话者所实施的行为的目的。
本研究拟对汉语与日语的条件小句的语用功能进行分析[4]。出于例句查找上缩小样本的考虑,本文从中日对译语料库中,检索以日文为原文、译文中含有“的话”的例句,建立研究所需的例句库。“的话”与「と」「ば」「たら」「なら」有很多近似的地方。比如意义用法上都表示条件;词性上都是助词;句中所处位置也类似,都位于条件复句中前项小句的句末。因此两者间的对比分析可以作为汉语与日语假设条件句对比研究的一个切入口。但如前所述,汉语有多种假设条件的句式,如本文后面的汉语例句所示,很多“的话”条件句中前项也含有连词“如果”等,后项则含有副词“就”“那么”等,所以本文选取“的话”为例进行的分析,也适用于其他形态的汉语假设条件小句[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