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时向隐喻
时向,即时间的方向。时向隐喻又称“方向型时间方位结构”,指“以某一时间为起点,往前或往后延伸,表示早于或晚于某个时间或某个事件的时间表达方式”(何亮2007:222)。例如:
(1)上旬 下半期 結婚する前に 午後
(2)上个月 下午 三年前 放学后
上例中,原本用于表达空间方位的[上/下][前/后][1]等被用来表达早于或晚于某个时间点的时间概念。从方向到时向的拓展基于“TIME PASSING IS MOTION(时间的流逝是运动)”这一基本隐喻。在这一隐喻中,时间是以事物(即实体和位置)及其运动来理解的,它包括以下映射(Lakoff2012:215):
1)时间是事物;
2)时间的逝去是运动;
3)未来位于观察者的前面,过去位于观察者的后面[2];
4)一物在动,另一物则是静止的,静止的物体是指示中心。
由于时间是一个抽象概念,难以感知和把握,因此人们首先将其认知为一个真实可感的实体。实体存在的基本状态是运动,运动具有连续性、一维性的特征,这一点与时间具有相似性,从而产生了“时间的逝去是运动”这一隐喻。运动必然伴随着方向,原本用来表述空间方向的方位词也就自然而然地被用来表述时间流逝的方向。
方位词本身并不能表示时点或时段,它是一种表示方向、位置的体词,在时间域中的用法与在空间域一样,主要是定向和定位,必须与其他语言单位组合才能表示时间。例如,
(3)二年前ある人の使に帝国ホテルへ行った時は錠前直しと間違えられた事がある。[3]
上例中,参照点LM为“现在”,时间名词「二年」只能确定时段,到底是比现在早两年的时间还是晚两年的时间,在没有方位词「前」介入之前是无法确定的。「前」表示“比基准时间早”,于是就确定了TR在时间轴上的位置——比现在早两年的时间。如下图所示:

图1 时向隐喻图示
在时向隐喻中,空间词汇承担了确定TR与LM在时间轴上的相对位置的功能,决定了TR所指示的时间比参照时间更早还是更晚。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时间具有了方向,这种方向即时间的早晚。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隐喻研究蓬勃发展,时向隐喻作为空间—时间隐喻的支柱组成部分,也受到了诸多关注。综观从20世纪90年代起至今的国内外日语和汉语的时向隐喻研究,发现其中有两个集中争论的焦点:一是空间轴的选择问题,另一个是时间认知方式问题[4]。在前一课题领域,研究者对于汉日语同时存在横向轴(前后)和纵向轴(上下)两种时向隐喻这一点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在空间轴的使用倾向方面存在争议。而在另一个时间认知方式研究领域,大多数研究者所讨论的各种认知方式之间,也存在一个主次问题。进一步探究这些争论产生的原因,发现与研究方法有关。现有的研究大都是基于内省的定性研究,一方面缺乏客观性和说服力,另一方面,也难以对某种模式的使用倾向做出判断。为了弥补前人研究的这一不足,本研究基于辞典和语料库,采取抽样调查和量化对比的方法,分别考察汉日语时向隐喻在空间轴和时间认知方式方面的使用倾向,以期为学界争论提供一个具有实证支撑的研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