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记

编后记

如何提高学术论文的言据性?——代编后记

毋育新

《汉日语言学对比研究论丛(第九辑)》将要付梓,作为学会论文集编辑委员会的一员,我既有完成编辑任务的安心,又有本期论文质量到底能否得到会员、会友认可的不安。于是,我又仔细审阅了一遍论文。本期所收的18篇论文涉及语法、语用、词汇、语音等语言学的各方面,作者中既有学界名家,又有后起之秀,可以说每篇都是力作。想到这些,我又稍微安心了一些。本期于2017年11月发出征稿通知,共收到会员、会友投稿28篇,经过严格的三人匿名审稿,最终采用了18篇论文。采用率为64%,稍高于上期。向积极投稿,却未能获得采用的会员、会友表示遗憾。下面我以论文言据性为中心,从审稿者的角度谈几点意见,供这些会员、会友参考,并希望大家能完善稿件,下期继续赐稿。

1 稿件常见问题

言据性问题是稿件中最常见的问题,也是首要问题。除此之外,主要问题多见于统计手法单一、语言表达欠地道、无视行文格式要求(包括摘要、参考文献撰写等)、研究态度欠收敛(如自我夸大)等方面。

2 言据性问题

言据性(エビデンシャリティ,evidentiality)在语言学中主要指说话人对信息来源及可靠程度的说明。本文姑且把论述的证据、依据称之为“言据性”。审稿中常见的言据性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缺乏证据、表述主观性强、二次引用、缺少论证过程。

2.1 缺乏证据的问题。稿件中常有(1)“先行研究提到……”,(2)“日语母语者在生活中经常会使用某某句型,而日语学习者几乎不用”等类似这样的表达方式。可是,作者却不标明(1)中的先行研究到底是何著作或论文,也不注明(2)的具体出典。这些都属于缺乏证据。

2.2 表述主观性强的问题。此类问题表现为使用(1)“可悲的是……”,(2)“这与前文形成强烈对比”,(3)“这一定是受到中国儒家思想影响,导致女性地位低下而造成的”等表达方式。这些例句中均使用了表达强烈感情色彩的句型,这与强调客观性的学术论文有些格格不入。

2.3 二次引用问题。二次引用,日语称之为「孫引き」,是学术论文中要极力避免的事项。中国古人也强调“以经说经”,就是说要使用原典或者以第一手资料来解释原典。我们看到,来稿中的二次引用主要集中在对学界著名理论的引用方面。如语用学中戈夫曼(1967)的面子行为理论、布朗和莱文森(1987)的礼貌策略理论等。经常有作者不看原典,而是从各类介绍性著作、论文中二次引用,囫囵吞枣,断章取义,影响论文的信度。

2.4 缺少论证过程的问题。这类问题主要多见于感想类文章,缺乏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部分文章中,即便是作者能提出自己的观点,也不给出论证过程或者该论点的支撑材料,而往往以“断定口气”结束文章。这类文章,与本刊定位不符,不能采用。

3 其他主要问题

其他问题我们主要谈谈统计手法单一和语言表达欠地道的问题。

3.1 统计手法单一问题。使用统计手法是增强论文客观性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我们发现来稿中往往存在重描述性分析,轻推断性分析的问题。我们知道,描述性分析是指对数据的各种特征进行分析,以便描述样本特征和总体特征,主要分析包括均值、标准差、中位数、正态或偏态程度等;而推断性分析是指利用样本数据推断母体特征,也就是在对数据进行描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和作出推断性结论的方法。

从事研究的人都知道,收集数据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但对于自己千辛万苦收集来的数据如果只进行简单的描述性分析,则不能充分利用数据形成对自己论点的支撑。如下面这段记述就只使用了描述性分析而未使用推断性分析。

本文就使用语料库进行语法学习的尝试,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4%的学生认为自己收获很大或者比较大,46%的学生认为收获不大或者没有收获。

当然,描述性统计也能说明一些问题,如可以发现“认为收获大”的人多于“认为收获不大”的人。但是,这两者间是否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我们不得而知。如果使用推断性分析,如使用t检验进行样本间差异性比较的话,我们就可以知道上述的54%和46%之间是否有显著性差异,继而能支撑我们下文的分析。

常见的推断性分析包括以下几种:

有关样本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分析,主要有t检验、F检验、卡方检验等;

有关样本间关系的分析,主要有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有关样本间背后隐藏因素的分析,主要有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

论文中,我们要恰当利用这些手法,通过推断性分析,充分利用数据,明晰数据中的隐藏因素,为论文提供过硬的统计支撑。

3.2 语言表达欠地道的问题。语言表达,特别是汉语表达欠地道的问题是投稿中的常见问题。一般表现为“术语不规范”“和习味道(日语味儿)重”等。

术语不规范问题较为严重,一些常用术语,如「モダリティ」,汉语中一般翻译为“情态”,可是来稿中经常能看到“语气”等称呼。再如「発話」,根据语境,可翻译为“言说”“言语”“表述”等,可是来稿中却经常看到“发话”这样的表述。类似的例子还有:

img

和习味道(日语味儿)重,是语言表达中常见的另外一个问题。关于「和習」或者是「和臭」,本会常务理事、日本广岛大学卢涛教授曾经在第八届汉日对比语言学研讨会(2016年8月21日,延边大学)做过专门的大会发言,从学术角度探讨过此问题。来稿中,我们看到过诸如“某某,某年某月某日,作为某某的次男出生……”的表达。这可能是受到目标语言——日语的影响造成的。总之,要做到汉语表达地道,需要术语规范,讲好“普通话”,没有“和习”味道,表达简洁、到位。

4 如何修改未被采用的论文?

对于未被采用的论文,我们建议作者进行认真修改,继续投稿,因为好的论文都是不断打磨、反复修改出来的。当然,修改也有一定的方法。我们建议作者首先认真研读三名匿名审稿人的意见,仔细修改。修改后再次投稿时,最好添加修改说明,以便于再次审稿。

参考文献

[1]Brown,P.and Levinson,S.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Goffman,E.Interactional Ritual[M].Pantheon Books,1967.

[3]盧涛.翻訳作品にみる魯迅の「和習」[C].第八届汉日对比语言学研讨会资料集,2016.

作者简介

姓名:毋育新

性别:男

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汉日对比语言学研究(协作)会副会长,编辑委员会委员长

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日语教学法

通信地址:西安郭杜教育科技产业开发区文苑南路西安外国语大学长安校区

邮编:710128

E-mail:wuyuxin@xis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