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概要和方法
本调查对中日两国合计680名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实施时间是2004年12月至2014年8月,对被调查者分别实施了一次预备调查和一次正式调查,在此基础上,再补充面试和观察记录等方法,以期提高本次调查的客观性与可信度。下面主要围绕见面时话语者究竟采取何种非言语行为、有无身体接触、如何进行身体接触等问题,对中日两国的实际使用情况、比率的高低等问题加以探究,揭示两国在非言语行为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共性与个性。有关被调查者的社会属性、性别、各年龄层段的分布情况,如下表1和2所示。
表1 被调查者的社会属性

表2 各年龄层段的分布情况

在进入具体的调查选项内容之前,首先根据“亲疏、男女”这一界定标准,设定了下列四种类型。
A:认识但不太熟悉的同性 B:认识但不太熟悉的异性
C:熟悉、亲密的同性 D:熟悉、亲密的异性
根据上述四种类型,从下表3中选择对方与自己的关系。
表3 对方与自己的关系

设定的具体场面是:“当你走在路上遇到了回到故乡不久的A、B、C、D(上述四种类型的对象),你和他们打招呼吗?如果打招呼,除了问候语之外,非言语行为(身体语言)都有哪些?请从表4中选择合适的答案,可以同时选择多项。
具体对象的选择情况如下。A和B(认识但不太熟悉的同性和异性):中日两国大学生主要选择了同学或校友,中日两国社会人分别以同事和邻居为主;C(熟悉、亲密的同性):日本社会人以校友或同事,中国社会人以同事或亲子为主要对象;D(熟悉、亲密的异性):中日两国社会人主要选择了夫妻和兄弟姐妹。众所周知,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必然会影响话语者双方身体接触行为的有无及其比率的高低,分析时需要充分考虑与留意。值得说明的是,“其他”一栏中,中日两国大学生均以极高的比率选择了“恋人”,该结果应该与大学生较高的身体接触行为紧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