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25年09月26日
1 引言
中日两国虽然饮食习惯不同,但味觉形容词却有很多相似之处,尤其是味觉形容词的词义演变现象在两种语言中都可以看到。认知心理学认为,隐喻[1]是从某一认知领域向另一认知领域的投射。味觉形容词的隐喻是指从味觉领域向其他感官领域的投射,即以味觉感受类比其他感官感受(刘珍2004:98)。西方修辞学界通常把通感归入隐喻,称“通感式隐喻”(Synaesthetic metaphor)(刘宁生1992:7-9)。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情或经验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情或经验”。具体地说就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投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从而建立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例如池上嘉彦(1985:36)指出「甘い」本来是味觉形容词,而「声」属于听觉领域,「甘い声」基于「ある種の平行性」使得味觉领域和听觉领域联系起来。
虽然味觉形容词本身并不难,但是由于各国、各民族文化风俗存在差异,会对语言表达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同一词汇,不同民族可能产生各自独特的联想,这就容易导致在实际语用过程中出现因母语负迁移而造成的误译误用现象(如「甘い菓子」可译为“甜点心”,但是「甘い叱り方」不可译为“甜甜的斥责”,而应译为“不严厉、温和的申斥”。这是由于「甘い」会使以日语为母语的人产生「厳しくない」或「甘やかす」的联想,而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显然不会产生这种联想。)。为了避免并改善这种问题,明确中日味觉形容词的异同点、派生义的产生过程等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