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小结

5 小结

语言是人的有意义的活动,语言的功能之一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语言除具有表达说话人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活动的功能外,还具有表达说话人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对事物推断的功能。本文对第三人称指称形式进行了分析考察,对日语第三人称指称形式的语用功能进行了重新思考。认为会话中出现的第三人称指称形式主要用于表明说话人对指称对象的态度,引导听话人参与话题展开。同时第三人称指称形式在形式上的转换不影响命题内容本身,因此从语用功能上来看具有元话语性标记功能。

此外,日本现代文学作品中第三人称指称形式的运用也比较灵活,在同一场景下,叙述人对同一对象进行指称时往往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第三人称代词与其他指称形式的转换使用(encoding)表现出叙述者(即作者或作品中主人公)叙述视点的变化(视点的操控,这种操控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达到影视作品中利用长短焦镜头变换画面的作用,使平面的文字变得立体丰富。今后将以此为中心,具体考察日本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第三人称指称形式的语用功能。

[1]在此之前,大庭雪斋译(1856)『訳和蘭文語前後編』(松村明·古田東朔監修『近世蘭語学資料第Ⅳ期和蘭文法集成第九巻』ゆまに書房)有关「代辞」的记述中定义了「人代辞」的概念,并使用了「第一者、第二者、第三者」和「第一人、第二人、第三人」两组译语与原语(荷兰语)对应,而未见“人称”的说法。

[2]除显性形式外,第三人称指称形式还包括上下文语境中被省略的隐性形式(零形式)等。本文重点讨论显性形式,有关隐性形式的语用功能另文详述。

[3]有关元话语,日语学界通用术语为「メタ言語」,基本话语为「対象言語」。

[4]Halliday从社会符号的角度探讨语言的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这三大功能在元话语和基本话语中都得以体现(李发根2012:27)。

[5]元话语标记具体分为话题提示型(「本題に入りますが」「~のことをお話したんですが」等)、话题展开型(「最初に」「最後になりますが」等)、话题转换型(「話は変わりますけど」「話は飛びますけど」等)等多种类型。其主要功能被归纳为话语衔接功能、会话管理功能、语境构建功能、人际关系调节功能、话语理解制约功能。详见赵刚2010:44-47。

[6]Halliday & Hasan(1990)发展了指称体系,将指称分为内指(endophora)和外指(exophora)两大类。

[7]本文所论及的“回指”,即照应。不单指对小句内指称对象(先行词)的回指,还包括对上下文语境中以及说话人记忆中相关事物的回指。

[8]英语代名词的使用主要受到句法上的制约,例如Chomsky(1986)的约束原理规定,代名词回指形式必须受制于最小的完整的功能复合体(Complete Functional Complex,简称CFC);代名词在最小的CFC中不受限制;指称表达不受限制。中村(1996)也指出英语中凡是表人的名词都可以使用代名词he来指代(「英語の代名詞heの場合、male human beingであればどんなものでも指示物となりうる」)。

[9]春木(1991)的「概念指示」,认为「ア」必须是对话中被激活的说话人自身记忆中或已有知识中的某一映像。江口(1995)的「経験指示」,认为「ア」用来指示说话人记忆中的或亲身经历的某一事物。田窪、金水(1996、2000),堤(2002)的「記憶指示」,认为「ア」一般用于现场指示(「直示」[deixis]),当用于非现场指示时用来指示说话人记忆中的某一要素,这种用法的前提是说话人知道指称对象的存在,是说话人对指称对象的直接指示,因此可以看作现场指示用法的延伸。

[10]堀口(1978)指出「コ·ソ·ア」的区别除空间距离和人称区分外,还与说话人对指称对象的“亲/疏”认知有关。

[11]Lyons的三级实体:第一级实体(first-order entities)指存在于一定时间、空间的有形实体,如人、事物、动物等;第二级实体(second-order entities)指事件、过程、状态等很难说存在但的确发生的实体;第三级实体(third-order entities)指命题、话语行为等位于时间、空间之外的抽象实体。

[12]此时,当专有名词为人名时,其后需附加敬称、官衔或头衔等。这一点由日语称谓语的特殊性决定。当指人名词为光杆名词时,其所表达的语用意义发生变化。

[13]可及性指从大脑记忆系统中提取一个语言或记忆单位的便捷程度,又称便取度。不同形式的指称词语实际上标示了所指实体的心理表征在大脑记忆结构中的可及性。指称词语的信息编码原则指出,所指实体的可及性与其指称词语的信息量成反比,代词和零代词所承载的信息量较少,且常用于指称语篇上下文语境中某个实体,因此代词和零代词都具有高可及性,是高可及性标示语。参见Ariel(1990:17)。

[14]“领域”概念来源于神尾(1998)「情報のなわ張り理論」,轟(1999)将该理论应用于日语人称代词,认为“日语人称代词在功能上标志着其所指称事物的相关信息属于说话人的信息领域”。参见轟(1999:263)。

参考文献

[1]神尾昭.情報のなわばり理論[M].大修館書店,1999.

[2]江口巧.日本語の指示詞コ/ソ/ア[J].言語科学.九州大学,1995.

[3]草野清民.草野氏日本文法[M].冨山房(1995勉誠社復刊),1901.

[4]西條美紀.談話におけるメタ言語の役割[M].風間書房,1999.

[5]杉戸清樹,塚田実知代.言語行動を説明する言語表現—専門的文章の場合—[J].国立国語研究所研究報告103 研究報告書.英秀出版,1991(12).

[6]杉戸清樹,塚田実知代.言語行動を説明する言語表現—公的なあいさつの場合—[J].国立国語研究所研究報告105 研究報告書.英秀出版,1993(14).

[7]鈴木孝夫.ことばと文化[M].岩波書店,1973(3- 3).

[8]田窪行則,金水敏.複数の心的領域による談話管理[J].認知科学.日本認知科学学会,1996(3- 3).

[9]田窪行則,金水敏.複数の心的領域による談話管理[M].認知言語学の発展(坂原茂編).ひつじ書房,2000.

[10]田中義廉.小学日本文典 一二三[M].東京書林,1874.

[11]堤良一.文脈指示における指示詞の使い分けについて[J].言語研究.日本言語学会,2002(122).

[12]轟里香.日英語の人称代名詞の使用に関する一考察[J].北陸大学紀要,1999(23).

[13]中村捷.束縛関係—代用表現と移動—[M].ひつじ書房,1996.

[14]中根淑.日本文典 上[M].大角豊治郎,1876.

[15]藤田保幸.引用研究と「メタ言語」の概念[J].日本語学.明治書院,1996(10-

15).

[16]春木仁孝.指示対象の性格からみた日本語の指示詞—アノを中心に—[J].言語文化研究.大阪大学,1991(17).

[17]堀口和吉.指示詞コ·ソ·アの表現性[J].日本語学.明治書院,1978(9- 3).

[18]前田富祺.国語意味論研究の一視点[J].国語学,1993(175).

[19]山崎誠.引用の助詞「と」の用法を再整理する[J].国立国語研究所研究報告105 研究報告書.英秀出版,1993(14).

[20]高芃.現代中国語“这”“那”の指示内容に関する考察:心理的な遠近概念との関与[J].多元文化(日本名古屋大学国际言语文化研究科),2004(4).

[21]李发根.元话语功能韩礼德三大元功能对比分析[J].中国外语,2012(3).

[22]李秀明.汉语元话语标记语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3]李佐文.论元话语对语境的构建和体现[J].外国语,2001(4).

[24]赵刚.日语元话语标记的用法与功能[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0(4).

[25]Ariel,Mira.Accessing Noun-phrase Antecedents[M].London:Routledge.1990.

[26]Chomsky,Noam.Knowledge of Language:Its Nature,Origin,and Use[M].New York:Praeger,1986.

[27]Geroge,Yule.Pragmatics[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8]Halliday,M.A.K & Ruqaiya Hasan.Language,Context 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29]Hyland,K.元话语(Metadiscourse)[M].康特纽姆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London:Continuu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

[30]Lyons,J.Semantics[M].Vols.1,2.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作者简介

姓名:高芃

姓别:女

单位:黑龙江大学东语学院

学历:博士

职称:副教授

研究方向:汉日对比语言学

通讯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74号

邮编:150080

电子邮箱:2009058@hlju.edu.cn


[1]本文为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5K02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XYY028)的阶段性成果。

[2]本研究为洛阳市社科项目“汉日语空间—时间隐喻对比研究”(2013B280)最终成果的一部分。

[3]本论文得到国家留学基金资助。本论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汉日语言对比研究论丛》审稿专家详尽而有建设性的意见,谨致诚挚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