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结论

6 结论

本文通过对语言实例的整理和分析,为无标可能表达的形成条件做了细化分类和补充说明。具体结论如下。

首先,可以对张(2008)“无标可能表达的形成条件”中的第1)、2)两点做进一步的细化如下:

形成条件①:句子的主要功能必须是表示变化的,而不是表示动作的。但当句式结构为非作格自动词作谓语的属性叙述句时,无标可能表达并无变化含义,这种句式强调物体的属性特点且施事不凸显。

形成条件②:句子所表示的变化必须是人为动作引发的变化。但当句式结构为非作格自动词作谓语、工具名词作主语的“工具名词句”时,无标可能表达将工具名词拟人化,强调物体功能能否正常发挥作用,施事不凸显。另外,表述自然现象的日语表达中,也存在无标可能表达句,且这类句子的句义与人为动作、人为意志无关。

其次,非作格自动词作谓语的无标可能表达,施事意志弱化程度有强弱差异,即属性叙述句施事不凸显的程度强于工具名词作主语的“工具名词句”。

并且,无标可能表达中部分非作格、非宾格自动词作谓语,工具名词作主语的“工具名词句”施事不凸显。

本文通过对具体语料的整理和分析,结合上述句子类型,为日语无标可能表达的形成条件做了细化说明。然而关于这几类无标可能表达的特点,例如“工具名词句”中无标可能表达的深层特点等,仍留有值得探讨的空间。关于这些问题,将在今后的研究中结合更多类型的动词展开进一步探讨。

[1]根据张(1998),结果可能表达是施动者为了实现某件事情或某种状态变化而进行动作后,根据主体或客体条件,施动者的意图能否按其想法实现的一种可能表达。相对于传统的日语可能表达的形态特点,这类可能表达是一种无标可能表达。

[2]有标可能表达:指日语中“動詞未然形+レル·ラレル、~コトガデキル”等可能表达。是与无标可能表达相对的概念。

[3]无标可能表达:根据张(1998),结果可能表达是施动者为了实现某件事情或某种状态变化而进行动作后,根据主体或客体条件,施动者的意图能否按其想法实现的一种可能表达。相对于传统的日语可能表达的形态特点,这类可能表达是一种无标可能表达。

[4]“施事意志”:本文所指的“施事意志”与楠本(2014)提出的「動作主の意図·期待の実現への働きかけInfluential Move(IM)」(施事意图以及对期待实现事物的推动——笔者译)一致。

[5]「結果可能弁別三要素」:结果可能辨别三要素。根据張威(1998:113)。

[6]日语无标可能表达的形成条件:出自張威(2008:247)。

[7]句义组成元素:出自楠本(2014)的六个句义组成元素:「行為の動作主Agent(A)、動作主の意図·期待による動機Motive(M)、動作主の意図·期待の実現への働きかけInfluential Move(IM)、結果状態成立の要因Causal Factor of Realization(CF)、結果状態Resultant Situation(RS)、結果状態の主体Subject(S)」(动作的施事(Agent)、施事意图以及基于期待的动机(Motive)、施事意图以及对期待实现事物的推动、结果状态成立的要因(Causal Factor of Realization)、结果状态(Resultant Situation)、结果状态的主体(Subject)——笔者译)。

[8]「動作主の意図·期待の実現への働きかけ」:施事意图以及对期待实现事物的推动,也可以理解为施事动作或施事作用。

[9]可能表达表示的是“能力”(有意志)或“可能性”(无意志)。

[10]出自王蕾(2016:88)。

[11]出自张威(1998:273-281)。

[12]该例句出自楠本(2014:105)。

[13]该结论经过了三位日语母语者的判断,均符合本文的“无标可能表达”条件。

[14]属性叙述句:根据益冈(1987),指表达事物恒常属性的主谓谓语句。

[15]据现代日语描写语法研究会编写的『現代日本語文法』第2册p278。

[16]出自张威(1998:273-281)。

[17]可能表达表示的是“能力”(有意志)或“可能性”(无意志)。

[18]出自张威(1998:273-281)。

[19]出自王蕾(2016:88)。

参考文献

[1]王蕾.日语有对自动词可能含义的生成机制[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87-91.

[2]张威.“アトピー性皮膚炎の治し方がわかる本”の意味構造を考える——結果可能表現の論理について[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2(3):25-33.

[3]张威.有对自动词无标记表示的可能义——结果可能义[C].日本語と中国語の可能表現.日中対照言語学会.東京:白帝社,2008:231-248.

[4]池上嘉彦.「する」と「なる」の言語学——言語と文化のタイポロジーへの試論[M].東京:大修館,1981.

[5]影山太郎.動詞意味論[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1996.

[6]楠本徹也.有対自動詞可能構文における意味的組成関係—他動詞有標可能構文との比較において—[C].留学生日本語教育センター論集.東京外国語大学,2014(40):103-111.

[7]現代日本語記述文法研究会編.現代日本語文法2[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2009.

[8]張威.結果可能表現の研究—日本語·中国語対照研究の立場から—[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1998.

[9]張威.日中対照言語学の方法と実践—有対自動詞可能文の研究を事例として—[J].岩大語文,2007(12):34-42.

[10]早津恵美子.対応する他動詞のある自動詞の意味的·統語的特徴[J].言語学研究.京都大学言語学研究会,1987(7):79-109.

[11]益岡隆志.命題の文法[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1987.

[12]呂雷寧.可能という観点から見た日本語の無意志自動詞[J].言語と文化,2007(08):187-200.

[13]姚艶玲.有対自動詞による無標可能文の成立条件—〈可能〉の意味合成のメカニズム—[J].日本語教育特集:年少者日本語教育の現在—その課題と展望—,2006(128):90- 99.

作者简介

姓名:张佩霞 张语柯

单位: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方向:日语语言研究;日语教学研究

通讯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2号

邮编:410082 电话:(+86)-13974809228

电子邮箱:pxzhang12@126.com 7858391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