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病毒性肝炎

三、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血液或体液而传播。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退、肝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可出现黄疸。肝炎病毒感染无症状者较常见。本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不同,可归属中医学胁痛、黄疸、积聚、臌胀等范畴。

【诊断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病毒性肝炎诊断分为确诊、疑似诊断标准两种,确诊标准指经过病原学、血清学以及其他特异性化验、检验的诊断标准。以临床症状、体征和一般临床检验为主,结合疾病流行病学特点所制定的诊断标准为临床诊断标准,主要供基层医疗单位诊断时使用。由于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复杂,故分成不同的临床型并提出每个临床型的诊断依据。在做出临床诊断时切忌主观片面地只依靠某一点或一次的异常就肯定诊断,需要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及动态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做好鉴别,然后根据特异性化验、检验结果做出病原学诊断,才得以确诊。

(一)临床分型

1.急性肝炎 ①急性黄疸型;②急性无黄疸型。

2.慢性肝炎 ①轻度;②中度;③重度。

3.重型肝炎 ①急性重型;②亚急性重型;③慢性重型。

4.其他 淤胆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

(二)各临床型的诊断依据

1.急性肝炎

(1)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化验及病原学检测综合判断,并排除其他疾病。

①流行病学资料:密切接触史与确诊病毒性肝炎患者(特别是急性期)同吃、同住、同生活或经常接触肝炎病毒污染物(如血液、粪便)或有性接触而未采取防护措施者。注射史指在半年内曾接受输血、血液制品及消毒不严格的药物注射、免疫接种、针刺治疗等。

②症状:指近期内出现的持续几日以上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溏便、肝区痛等。

③体征:指肝大并有压痛、肝区叩击痛,部分患者可有轻度脾大。

④化验:主要指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增高。

⑤病原学检测:阳性。

凡化验阳性并且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三项中有两项阳性或化验及体征(或化验及症状)均明显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者,可诊断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凡单项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增高,或仅有症状、体征,或仅有流行病学史及②③④三项中之一项,均为疑似患者,对疑似病例应进行动态观察或结合其他检查(包括肝活体组织检查)做出诊断。疑似病例如病原学诊断为阳性,且排除其他疾病,可以确诊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2)急性黄疸型肝炎:凡急性发病,符合无黄疸型诊断条件,且血清胆红素在17.1μmol/L以上,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之黄疸,可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

2.慢性肝炎 既往有乙、丙、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或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而目前仍有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肝炎。发病日期不明或虽无肝炎病史,但影像学、腹腔镜或肝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改变,或根据症状、体征、化验综合分析也可做出相应诊断。

为反映肝功能损害程度,临床将其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1)轻度(相当于原CPH或轻型CAH):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或虽有症状、体征,但生化指标仅1项或2项轻度异常者。

(2)中度(相当于原中型CAH):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者。

(3)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便溏等,可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或肝脾大而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脉高压征者。实验室检查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减低或A/G比例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凡白蛋白≤32g/L,胆红素>85.5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40%~60%三项检测有一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为慢性肝炎重度。

3.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即暴发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后10日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肝脑病Ⅱ度以上症状,凝血酶原活动度<40%)而排除其他原因,患者肝浊音区进行性缩小,黄疸迅速加深,肝功能异常,特别是血清胆红素>17.1μmol/L,应重视昏迷前驱症状(行为反常、性格改变、意识障碍、精神异常),以便做出早期诊断。因此,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如有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如食欲缺乏、频繁呕吐、腹胀或呕逆)、极度乏力,同时出现昏迷前驱症状者,即应考虑本病。即使黄疸很轻,甚至尚未出现黄疸,但肝功能明显异常,又具有上述诸症状者,亦应考虑本病。

(2)亚急性重型肝炎(即亚急性肝坏死):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后10日以上,8周以内,同时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40%)具备以下指征者。

①出现Ⅱ度以上肝脑病症状。

②黄疸迅速上升,数日内血清胆红素上升>17.1μmol/L,肝功能严重损害(血谷丙转氨酶升高、浊度试验阳性、白/球蛋白倒置,丙种球蛋白升高),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40%)。

③高度乏力及明显食欲减退或恶心呕吐,重度腹胀及腹水,可有明显出血现象(对无腹水及明显出血现象者,应注意是否为本型的早期)。

凡具有①项者称为昏迷型,不具有①项者为腹水型。

(3)慢性重型: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但有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病史,体征及严重肝功能损害,或无上述病史,但影像学、腹腔镜或肝穿刺检查支持慢性肝炎者。

【单味中药疗法】

1.急性肝炎

(1)鱼腥草:180g。加白糖适量,水煎服,每日1剂。

(2)鸭跖草:30~60g。水煎,分2次服,10~20日为1个疗程,不加用其他药品。

(3)大青叶:30g。水煎服,根据病情轻重,每日3~6次。

(4)夏枯草:夏枯草60g,大枣30g,加水1500ml,煎取300ml。分3次服,重症可酌增剂量。

(5)马齿苋:鲜马齿苋50g(干品10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6)郁金:5g,研粉。每次5g,每日3次,口服。

(7)虎杖:30g(鲜品60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或3次服,30日为1个疗程。

(8)瓜蒂:取瓜蒂用文火焙黄,研粉分包,每包0.1~0.15g。用时取1包分成4~6等份,于晨起空腹时每隔20~30分钟以两鼻孔各吹入1等份。40~60分钟鼻腔便流出黄色分泌物,每隔5~7日用1包,4包为1个疗程。吸收深度以至中鼻道为宜。

(9)凤尾草:30~60g。水煎服,加糖适量,每日2次。连服5~10日为1个疗程。

(10)垂盆草:30~60g。煎汤代茶饮。可降低转氨酶。

(11)茵陈:茵陈30g,红糖60g。煎水代茶饮。用于湿热黄疸。

(12)威灵仙根:烘干研粉,每次9g,加鸡蛋1个,香油煎后服,每日3次,连服3日,忌食牛肉、猪肉。

2.慢性肝炎

(1)苦胆:鲜猪苦胆适量,取胆汁焙干,研成细面,入胶囊备用。黄疸指数在10~40U者,每日9g;40~70U者,每日12g;70~100U者,每日15g。每日3次,每次服1/3量。

(2)糯稻草:45g。用水洗净,切成3cm长,加水500ml,煎取300ml呈淡黄色味微甜的汤液,过滤即成。分2次服,1日服完(成人量)。

(3)垂盆草:鲜垂盆草150~300g,加水600ml,煎至400ml。每日200ml,分2次口服。儿童酌减量。

(4)茵陈蒿:30~45g。加水煎服。每日3次。小儿酌减。

(5)板蓝根:30g。水煎服,每日1剂。

(6)刘寄奴:刘寄奴全草(干品)500g,洗净、切碎、水煎2次。每次煎1小时,合并药液,浓缩至500ml,加适量防腐剂,成人每次50~100ml,口服,每日2次,儿童酌减。

(7)三七:生三七粉适量,口服,每次1.5~2g,空腹温开水送服。

(8)乌梅:取乌梅50g,加水500ml,浓煎至250ml,每日1剂,分2次服。

参 考 文 献

[1]徐贵丽,邹静,于茵珠,等.珠子草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300例疗效分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9(2):84

[2]刘燕.抗肝炎中药研究概况.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5,28(7):686-687

[3]范巧云.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现代预防医学,2006,33(4):509-511

[4]兰水中.常见病单味中药新用.北京:金盾出版社,2013:40-41

四、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及青少年。其主要表现为唾液腺非化脓性炎症性肿大疼痛。本病预后良好,病后有持久免疫力。病毒可侵犯其他腺体、神经系统、肝、肾、心及关节等几乎所有的器官,产生轻重不同的各种合并症,如脑膜脑炎、睾丸炎、胰腺炎、乳腺炎、卵巢炎等。本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本病为世界性疾病,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为主。患者主要是学龄儿童,无免疫力的成年人亦可发病。感染后一般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本病相当于中医学之痄腮。中医学认为,痄腮是发生于颌面两腮部位,与时令有关的传染性疾病,是时毒的一种,为风热、湿痰所致。

【诊断依据】

1.疑似病例 发热、畏寒、疲倦、食欲缺乏,1~2日后单侧或双侧非化脓性腮腺肿痛或其他涎腺肿痛者。

2.确诊病例

(1)腮腺肿痛或其他唾液腺肿痛与压痛,吃酸性食物时胀痛更为明显,腮腺管口可见红肿,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后期淋巴细胞增加。

(2)在8~30日与腮腺炎患者有密切接触史。

(3)唾液中分离到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4)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5)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升高4倍以上,或恢复期血清抗体阳转。

3.临床诊断 疑似病例加上2(1),参考2(2)。

4.实验确诊 疑似病例加2(3),或2(4),或2(5)。

【单味中药疗法】

(1)仙人掌:取仙人掌鲜品适量,去刺捣烂成糊状,外敷于患处。每日3次,当药汁蒸发干燥后及时更换新鲜药汁再敷。

(2)酢浆草:鲜酢浆草30g,水煎服。另取鲜酢浆草适量,加食盐少许,捣烂后敷患处,每日换1次或2次。

(3)大青叶:鲜大青叶适量,捣烂外敷局部。每日换药1次。

(4)荆芥:9g。加水1000ml,煎后滤出药渣,药液装入保温瓶内,为1日量,多次饮之。外以醋浸纱布敷患处,每日换3次或4次。

(5)野菊花:15g。水煎代茶饮。每日1剂,连服1周。

(6)生绿豆:60g。将绿豆煮熟,加白菜心2~3个,再煮约20分钟,取汁顿服,每日1次或2次。

(7)蛇蜕:6g。洗净切碎,加鸡蛋2枚搅拌,用油炒熟(可加盐),一次服用(成人及12岁以上儿童加倍)。

(8)蒲公英:鲜蒲公英(洗净)30~60g,白糖30g。同放罐内,加水200~400ml,文火煎开后维持15分钟左右,用净纱布滤过取汁。每日分早、晚2次服。

(9)车前草:15~30g(鲜品30~60g)。加水300ml,煎成150ml;再加水200ml,煎至100ml。将2次药液混合,分2次服。每次加白酒5ml同服。每日1剂,一般连服3~5日。病情重者可酌加药量。

(10)天花粉:适量。加等量绿豆,共研成细末,加入冷开水调成糊状,外搽患处,每日3次或4次,2~4日为1个疗程。

(11)威灵仙:15g。加米醋90~150ml,煎沸后倒出一半,待冷后外涂患处。其余另加水250ml,再煮沸后分2次内服。

(12)鱼腥草:适量。捣烂平摊于白布或敷料上,敷于患处,外以胶布包扎固定。每日2次。

(13)赤小豆:100g。研粉,与适量鸭蛋清调成糊状,敷患处。

(14)萹蓄:鲜萹蓄30g,生石灰适量,鸭蛋1枚。将萹蓄切碎,捣烂,加入适量生石灰水,再加入蛋清,搅拌均匀,涂敷患处。每日2次或3次,连用2~3日。

(15)大黄:磨碎研成糊状,用饴糖调制成软膏剂,敷于腮肿处,每日换药1次;或用大黄研成细末,用米醋调成糊状,外敷腮部,每日换药1次或2次。

(16)紫花地丁:100g。捣成泥状,用食醋少许调匀,贴于患处。每日1次。

(17)七叶一枝花:30g。研末与米醋调匀,敷患处。每日数次。

(18)露蜂房:30~35g。置碎瓦片上用明火或炭火焙至焦黄,凉后用香油适量调成糊状,贴敷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

(19)三七:用丁香油调三七粉2~3g为糊,外敷于耳垂周围的肿胀处,每日1次;三七、冰片各等份为末,用鸡蛋清调匀,均匀摊于纱布上,胶布固定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

(20)紫草:30g。研末,米醋适量,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每日4次。

(21)青黛:30g。加食用醋100ml,调匀涂敷患处,保持清润。4~6日为1个疗程。

参 考 文 献

[1]刘苏宝.中药外用治疗流行性腮腺炎近况.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24(1):17

[2]王磊.中药内外合治流行性腮腺炎100例.四川中医,2006,24(9):74

[3]郑金红,刘光俊,吴学芳.仙人掌外敷治疗流行性腮腺炎32例报告.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7,6(23):373

[4]赵燕.双黄连、青黛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49例疗效观察.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4(6):1290-1291

[5]段玉通,陈玉莲.中药外敷治病二则.中国民间疗法,2005,1(13):22

[6]曾晓智,彭庆.仙人掌外敷为主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疗效观察.针灸临床杂志,2012,28(5):37-38

五、百 日 咳

百日咳是由鲍特菌属的百日咳杆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见于发展中国家未接种相应疫苗的儿童。百日咳的特征为痉挛性咳嗽、鸡鸣样吸气吼声及周围血液中淋巴细胞增多。本病病程较长,可迁延2~3个月,故有百日咳之称。本病传染源为患者,包括非典型患者和轻型患者。潜伏期末已从呼吸道排菌,传染期主要是发病开始的第1~3周。尤以发病第1周卡他期传染性最强。传播途径为飞沫传播,家庭内传播较为多见。人群对百日咳普遍易感,但以幼儿易感性最强。由于母体缺乏足够的保护性抗体传递给胎儿,所以6个月以下的婴儿发病率较高,新生儿亦可发病。儿童经菌苗接种若超过12年,其发病率仍可达50%以上。中医学称本病为顿咳,乃外感时行疠气侵入肺系,夹痰交结气道,导致肺失肃降所成。据其症状特点,亦名顿呛、顿嗽、鸬鹚咳;因其具有传染性,故又有无哮呛、疫咳等名称。

【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史 3周内接触过百日咳患者或该地区有百日咳流行。

2.临床表现

(1)流行季节有阵发性痉挛性咳嗽者。

(2)咳嗽后伴呕吐,严重者有结膜下出血或舌系带溃疡者。

(3)新生儿或婴幼儿有原因不明的阵发性青紫或窒息者,多无典型痉咳。

(4)持续咳嗽2周以上,能排除其他原因者。

3.实验室诊断

(1)白细胞总数显著升高,淋巴细胞占50%以上。

(2)从患者的痰或咽喉部分分泌物分离到百日咳杆菌。

(3)恢复期血清凝聚抗体比急性期抗体呈4倍以上升高。

4.病例分类

(1)疑似病例:具备2(1)、2(2)、2(3)、2(4)四项中任何一项,或同时伴有3(1)者。

(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3(1)者。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2)或3(3)者。

【单味中药疗法】

(1)新鲜鸡苦胆:用针刺破,胆汁滴入杯内,加白糖调匀成糊状。1-5个月龄婴儿3日服完1只胆;5-12个月龄者2日内服完1只胆;1-3岁者1日内服完1只胆。直至痊愈。适于痉咳期。

(2)百部:250g。①制成糖浆800ml,小儿每次3~5ml,4小时1次。②将百部晒干研粉,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口服。1岁以下,每次3~10丸;2-4岁,每次20~30丸;5-8岁,每次40~50丸。每日3次。

(3)大蒜:大蒜(去皮)60g,切碎,加冷水300ml,浸10小时,滤取浸液,加适量白糖。5岁以上者,每次15ml,5岁以下减半。每2小时服1次。

(4)黄连:500g。捣碎,置瓦罐内,加水以文火煎。保持水面高出黄连约4cm。煎2~3小时,过滤煎液,保留之,再加水煎熬过滤。如此经6次或7次,取出黄连捣成泥状,再放入瓦罐中用文火煎煮过滤。将各次滤液一并倒入瓦罐内,用文火蒸发浓缩至500ml。1岁以下,每日1~1.5ml;1-2岁,每日1.5~2.0ml;2-5岁,每日2~2.5ml;5岁以上,每日2.5~3.5ml。每次服用此煎剂时,均混以6~10ml之饱和糖浆。

(5)马齿苋:干品500g,洗净后浸于砂锅中数小时,按每50g加水200ml,放于煤火上煎2小时以上,用纱布过滤,再将药渣加水1000ml,煎1小时以上,过滤。合并2次煎液,加砂糖500g放在文火上继续煎,使浓缩至1000ml为止(即成50%马齿苋糖浆),并加苯甲酸0.2%防腐,贮备待用。每日4次,每次8ml。

(6)丝瓜:①生丝瓜2~3条,蜂蜜30ml。将丝瓜洗净,切碎,捣烂,绞汁,每次用30ml,加蜜10ml服之。每日3次。②将丝瓜藤切断,用玻璃瓶接取其滴下之水,每用30ml,加冰糖10g,炖热服之。

(7)侧柏叶:鲜侧柏叶10g,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

(8)凤仙花:鲜凤仙花7~15朵,冰糖15g。共炖服。用于百日咳咯血。

(9)白屈菜:水洗,切断,净水蒸1小时,过滤,浓缩,加65%糖,再进行浓缩,制成糖浆,每日10~30ml,分3次服。

参 考 文 献

[1]魏清芳.大蒜的临床应用.中国医药导报,2007,4(6):86-87

[2]欧金玲,姚开虎.中国学者对百日咳的研究历史及现状.临床儿科杂志,2007,25(7):607-609

[3]王烈.白屈菜治百日咳500例的疗效观察.全国第26届中医儿科学术会议.长春,2009,9:1

六、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本病是夏、秋季节常见肠道传染病,在卫生条件落后的国家占感染性腹泻发病总数的15%以上。我国细菌性痢疾发病率亦无明显下降。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黏液脓血样大便,可伴有发热和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有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本病急性期一般数日即愈。少数患者病情迁延不愈成为慢性或反复发作。本病发病率高,是国内外夏、秋季的常见病。本病传染源为细菌性痢疾患者及带菌者。发病年龄以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中青年,此可能与活动范围大及接触病原菌机会较多有关。本病中医辨证属于痢疾的范畴。中医学认为,痢疾主要是由于感受湿热之邪、气血邪毒凝滞于肠腑脂膜,传导失司所致,湿热伤于气分则为白痢,伤于血分则为赤痢,气血俱伤则为赤白痢。

【诊断依据】

1.疑似病例 腹泻,有脓血便或黏液便或水样便或稀便,或伴有里急后重症状,难以排除其他原因腹泻者。

2.确诊病例

(1)急性细菌性痢疾

①急性发作之腹泻除外其他原因腹泻,伴发热、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或黏液便、左下腹有压痛。

②粪便镜检白细胞(脓细胞)每高倍(400倍)视野15个以上,可以看到少量红细胞。

③粪便细菌培养痢疾杆菌阳性。

临床诊断具备上述①②项。

实验确诊具备上述①③项。

(2)急性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①发病急、高热、呈全身中毒为主的症状。

②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惊厥、烦躁不安、嗜睡或昏迷,或有周围循环衰竭症状,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细速、血压下降或有呼吸衰竭症状。

③起病时胃肠道症状不明显,但用灌肠或肛门拭子采便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脓细胞)。

④粪便细菌培养痢疾杆菌阳性。

临床诊断具备上述①②③项。

实验确诊具备上述①②④项。

(3)慢性细菌性痢疾

①过去有细菌性痢疾病史,多次典型或不典型腹泻2个月以上者。

②粪便有黏液脓性或间歇发生。

③粪便细菌培养痢疾杆菌阳性。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上述①项或②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上述①项或②项加③项。

【单味中药疗法】

(1)黄连:川黄连40g,磨粉装入胶囊,每粒胶囊含川连粉1g。首次服2粒,以后每4小时服1粒,症状减轻改为每6小时服1粒。

(2)仙鹤草:鲜仙鹤草(连根)适量,切除整棵仙鹤草的上2/3,留取下段1/3的根部,洗净后切碎烤干,研成细粉。成人每次口服5g,每日4次。

(3)鹿衔草:鹿衔草(干品)180~360g,加水1000~2000ml,文火煎熬,至沸后再煮30分钟,过滤后分装9瓶。每次1瓶,每次3次,空腹温服,10~15日为1个疗程。可连服1~2个疗程,必要时可酌情延长。

(4)白扁豆花:干白扁豆花100g,制成100ml煎液。口服剂量按每次每千克体重0.5~1ml计算,每6小时1次,7日为1个疗程。

(5)凤尾草:凤尾草25~30g(最多可用60g),加水200~250ml,煎至约100ml,加糖分3次服。

(6)大青叶:45g。水煎服,连服至愈后1~2日停药。

(7)夏枯草:60g,水浸10小时,文火煎2小时左右。每日4次分服,7日为1个疗程。

(8)白头翁:15~30g。水煎,分3次服,7日为1个疗程。病情较重者用30~50g,煎成100ml药液作保留灌肠,每日1次。

(9)番泻叶:9~15g(儿童酌减)。加水200~300ml,用文火煮沸(煮时宜短,久煮失效),或用开水浸泡。口服,每日2次。

(10)大蒜:①紫皮大蒜50g,捣碎后浸于100ml温开水中2小时,然后用纱布过滤,加入半量糖浆。口服,每次20~30ml,每4~6小时1次。②用独头大蒜,洗净,切成厚2.5~3mm的片,取关元、气海为主穴,配阿是穴,分别放在穴位上,将艾卷点燃,在离蒜片5~10mm处熏灼,根据患者的灼痛感觉,可上下移动,以患者有轻微的痛感为妥。主穴灸8分钟,配穴灸2~4分钟,每日4~6次。对发热较高、年老体弱者,加服中药治疗。

(11)徐长卿:3~6g。水煎服,每日1剂。

(12)刘寄奴:24g。水煎2次,合并,每日分4次口服。儿童酌减。

(13)石榴皮:取石榴皮制成50%或60%的煎剂。口服,每次10~20ml,每日3~4次,7~10日为1个疗程。慢性细菌性痢疾可连服2周,停药1周,再服2周,为1个疗程。

(14)艾叶:将艾叶制成20%煎液。口服,每次40ml,每日4次。

(15)露蜂房:露蜂房焙干,研细末。每次2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16)苦参:①苦参粉碎,过120目筛,装0号胶囊,每粒0.15g,每次服6粒,每日3次,口服。②100%苦参煎剂保留灌肠。苦参100g,水煎2次,浓缩至100ml(小儿酌减),待温度适中时睡前保留灌肠,每晚1次。保留时间尽可能延长,保留至第2日更好。

(17)秦皮:制成50%或60%的煎剂。口服,每次10~20ml,每日3~4次,7日为1个疗程。

参 考 文 献

[1]吕桂兰.露蜂房新用.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03(3):29

[2]张振卿.单味苦参治疗耐药细菌性痢疾的体会.四川中医,2002,20(11):48

[3]方莲华,吕杨.秦皮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中国中药杂志,2008,33(23):2732-2734

七、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2002年冬季至2003年春季以来暴发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波及世界许多国家,对我国的影响尤为明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它是由一种冠状病毒亚型变种引起,并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

【诊断依据】

(一)卫生部颁发的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03 年5 月3 日修订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临床诊断标准(试行)。

1.流行病学史

(1)与发病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属受传染的群体发病者之一,或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

(2)发病前2 周内曾到过或居住于报道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并出现继发感染疫情的区域。

2.症状与体征 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38℃,偶有畏寒;可伴有头痛、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常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可有胸闷,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肺部体征不明显,部分患者可闻少许湿啰音,或有肺实变体征。注意:有少数患者不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尤其是有近期手术史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

3.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一般不升高,或降低;常有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4.胸部X线检查 肺部有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呈网状改变,部分患者进展迅速,呈大片状阴影;常为多叶或双侧改变,阴影吸收消散较慢;肺部阴影与症状体征可不一致。若检查结果阴性,1~2日后应予复查。

5.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疑似诊断标准:符合上述1(1)+2+3项,或1(2)+2+4项,或2+3+4项。

临床诊断标准:符合上述1(1)+2+4项及以上,或1(2)+2+4+5项,或1(2)+2+3+4项。

医学观察诊断标准:符合上述1(2)+2+3项。

临床上常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非典”)分为3期。

①早期:病初1~7日,起病急,常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多超过38℃),50%患者有头痛、关节肌肉酸痛及乏力,部分患者,有干咳、胸痛、腹泻等症状,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少见,肺部体征不明显,部分可闻及少许湿啰音,发病2日(平均4日)后,X线胸片即可出现肺部阴影,95%以上患者于病程7日内肺部出现阳性体征。

②进展期:多发生于病程8~14日,此时发热及感染中毒症状持续存在,肺部病变进行性加重,患者胸闷、气促、呼吸困难,活动后更加明显,X线胸片显示肺部阴影迅速进展,且常为多叶病变,少数患者可因伴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而危及生命。

③恢复期:进展期过后患者体温逐渐下降,临床症状缓解,肺部病变开始吸收,多数患者经2周左右的恢复可达出院标准,而肺部阴影的吸收则需时较长,大多数重症患者所遗留的限制性通气障碍和肺弥散功能下降,可在出院后2~3个月恢复。

符合医学观察标准的患者,如条件允许,应在指定地点接受隔离观察;也可允许患者在家中隔离观察。在家中隔离观察时应注意通风,避免与家人的密切接触,并由疾病控制部门进行医学观察,每日测体温。观察中的患者,病情符合疑似或临床诊断标准时,要立即由专门的交通工具转往集中收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疑似患者的医院进行隔离治疗。

鉴别诊断:目前“非典”患者主要为临床诊断,在相当程度上系排除性诊断。因此,在诊断“非典”之前,首先应注意排除能够引起类似“非典”表现的其他疾病,特别是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一般细菌性肺炎、军团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真菌性肺炎、艾滋病、其他免疫抑制患者(如器官移植)合并肺部感染、一般病毒性肺炎等。其他一些疾病如肺结核、流行性出血热、肺部肿瘤、间质性肺疾病、肺栓塞、肺水肿、肺不张、肺血管炎以及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等,也应根据病史、临床资料及有关检查逐一排除。

(二)中医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认识

本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具有明显的中医温病的临床特点。从病因学的角度看,患者大都具有中医“风”“热”“湿”的症候群。“风”表现为绝大多数患者起病急,初期即有发热、怕冷、头痛等外感风邪的症状,病情变化发展迅速;“热”表现为患者通常起病即发热,而且体温很快上升至38℃以上并持续高热不退,伴口干口苦等症状;“湿”表现为患者常见到腹泻、疲倦乏力、全身酸痛、食欲差等症状。其次,此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有明显的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自2002年11月在广东省出现首发病例后,呈持续的蔓延态势,直至2003年2-3月发病到达高峰期,每日发病人数高达40余人,至4月中旬全广东省的发病总例数已达1200余例,甚至连许多具有相当防护措施、对患者进行救治的医务人员也不能幸免,可见该病在近距离内有非常强烈的传染性。因此,从致病因素上看,该病属于中医“风”“热”“湿”邪兼夹的疠气感染,其特定的致病因素除了上述特点,此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临床表现也有一定的特殊性。表现为大多数患者起病急骤、发病快、病情严重,通常开始便有发热,而且体温很快转为持续高热。疾病初期常见发热、怕冷、头痛、咳嗽等上焦肺卫受累的症状;但随后病邪即由表入里,出现持续高热、咳嗽黄痰、口苦口干等邪热壅肺的气分症状;少数患者病情持续进展,可出现气促、神志不清甚至咯血、便血、尿血等热入营血的危重证候。因此,此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中医病名诊断应为温病中的疫疠或温疫。

【单味中药疗法】

(1)鱼腥草:鱼腥草注射液,每日100ml,溶解于500ml的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用7~10日。

(2)板蓝根颗粒:每次10~20g,开水冲服,每日2次或3次。

(3)板蓝根:40g。水煎服,每日1剂或2剂。

(4)鲜芦根:20g。水煎代茶饮。连续服用7~10日。

(5)金银花:15g。水煎代茶饮。连续服用7~10日。

(6)冬蝉:在恢复期可用冬蝉20~30g炖水服。每日1次,连服7~10日。

(7)蒲公英,每次15g,水煎代茶饮,连续服用7~10日。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及药物,故应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

参 考 文 献

[1]潘志恒.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中医诊断.中国社区医师,2003,18(10):15

[2]梁爱君,凌云,刘贺之.中药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防治中的应用.解放军药学学报,2003,19(5):367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非典型肺炎中医药防治技术方案(试行).河北中医,2003,25(5):325

[4]苏光华.传染性非典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新医学,2005,36(3):133-136

[5]梅广源,方统念,罗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中医药防治概况.中国中医急症,2005,14(2):97-99

[6]谷晓红,于河.司庆阳.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中医学研究状况分析.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5):83-85

[7]梁爱君,凌云,等.中药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防治中的应用.解放军药学学报,2003,19(5):367-369

八、肺 结 核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可侵及许多脏器,以肺部受累形成肺结核最为常见。排菌患者为其重要的传染源。人体感染肺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当抵抗力降低或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增高时,才可能引起临床发病。表现为低热、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与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若能及时诊断,并予合理治疗,大多数可获临床治愈。本病属中医学“肺痨”范畴。

【诊断依据】

1.原发型肺结核(Ⅰ型)

(1)为原发结核菌感染引起的结核病变,包括原发综合征和胸内淋巴结结核。当肿大淋巴结压迫支气管时,可引起肺不张,淋巴结发生干酪样坏死并破溃入支气管时,可引发支气管播散病灶。

(2)多见于儿童、少年或来自边远地区的人群。症状较轻,有时发生疱性结膜炎、结节性红斑等过敏性增高征象,也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疲乏、食欲减退,肿大的淋巴结如压迫气管、支气管时有阵发性咳嗽、哮鸣或呼吸困难。

(3)体征多不明显,少数病灶范围大者,局部叩诊呈浊音,呼吸音减低或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及湿啰音。

(4)血沉增快。结核菌素试验常呈强阳性。

(5)胸部X线检查:原发综合征可见双极哑铃状征象;胸内淋巴结核一般为肺门淋巴结肿大,如伴有淋巴结周围炎则边缘模糊不清。

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Ⅱ型) 包括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急性粟粒性肺结核)及亚急性、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1)急性粟粒性肺结核

①发病急剧,有畏寒、高热、盗汗、虚弱及轻咳、气急等症状。肺部常无阳性体征,可能有肝、脾大或脑膜刺激征。

②血白细胞计数可减少,血沉增快,结核菌素试验可阴性。痰抗酸杆菌检查可阳性或阴性。

③眼底检查部分患者可有脉络膜结核病变。

④胸部X线检查早期可无异常,2周后方可见两肺有分布、大小、密度均匀的粟粒状阴影(一般透视不易发现)。

⑤应排除伤寒、败血症、急性血吸虫病及细支气管肺泡癌、广泛性肺转移癌等。

(2)亚急性、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有反复低热、盗汗、乏力、消瘦及咳嗽等症状。两肺上、中部可有轻度浊音和湿啰音。血沉可增快。痰菌阳性或阴性。X线检查,两肺上、中部有分布不均、大小不等的粟粒状或结节状阴影。

3.浸润型肺结核(Ⅲ型)

(1)为继发型肺结核,是临床最常见的成人型肺结核。多为肺内陈旧病灶复燃所致。可有渗出、浸润和(或)不同程度的干酪样病变,甚至空洞形成。干酪性肺炎及结核球也属本型。

(2)轻度病变早期可无症状,病变进展时有低热、中度发热甚至高热、盗汗、乏力、咳嗽、咳痰、咯血等症状。年轻妇女可有月经失调。轻度病变无异常体征,病变明显时肺尖、锁骨下区叩诊呈浊音,呼吸音减弱。活动性病变有湿啰音。

(3)病情活动阶段血沉增快,痰菌常阳性。

(4)胸部X线检查病灶多见于锁骨上、下部位,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可有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云絮状阴影,边缘模糊,好转时病变呈不同程度的吸收、纤维化;进展时病变扩大可出现空洞或支气管播散病灶。如病变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锐利的干酪病灶,直径超过2cm以上称为结核球(瘤)。

胸部CT检查可帮助发现隐蔽区病灶,有助于肺内孤立病灶的鉴别诊断,在显示纵隔肺门淋巴结、肺内空洞、钙化、胸腔积液等方面均较X线检查优越。

(5)干酪性肺炎为浸润型肺结核中的急性重症。有发病急、高热、盗汗、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并可迅速出现全身衰竭。病变部位(右上肺多见)可有肺实变体征。血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沉增快,痰菌阳性。X线检查呈大叶性密度较浓的不均匀阴影,短期内可溶解或出现蚕蚀样空洞,并伴有支气管播散阴影。

4.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Ⅳ型)

(1)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Ⅳ型)是继发性肺结核长期反复恶化的结果,肺组织破坏严重。病程长,病情好转与恶化反复交替。好转时除咳嗽、咳痰、咯血外多无中毒症状,恶化时全身及呼吸道症状明显。常有肺部感染、自发性气胸、咯血、心肺功能不全等并发症。体征为慢性病容,气管向患侧移位,患侧胸廓下陷,呼吸动度受限,叩诊呈浊音,呼吸音减弱,伴有大小不等的湿啰音。常有杵状指、趾。

(2)血沉增快,痰菌可阳性。

(3)胸部X线检查肺部有较多的新旧病灶和纤维条索阴影,可有单个或多个纤维厚壁空洞,肺门上提,肺纹呈垂柳状;常有支气管播散病灶,胸膜肥厚,胸廓变形,气管及心脏移位,肺大疱及肺气肿。晚期呈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征象。

5.结核性胸膜炎(Ⅴ型)

(1)发病较急,多有发热、全身不适、胸痛、干咳等症状。大量胸腔积液时有呼吸困难。

(2)胸腔积液少时可无阳性体征;积液较多时患侧胸部饱满,呼吸动度减弱。叩诊呈实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大量积液时气管和心脏向健侧移位。

(3)血液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略增高,血沉增快。

(4)胸部X线检查患侧有胸腔积液影像。

(5)结核菌素如PPD皮肤试验可阳性。

(6)超声波检查患侧可见液平段。

(7)胸腔穿刺液检查,为渗出液,细胞计数以淋巴细胞为主,乳酸脱氢酶及溶菌酶常增高;胸液涂片或集菌均难找到结核菌,胸液培养结核杆菌仅30%阳性。

(8)胸膜活体组织检查发现结核性肉芽肿有助确诊。

(9)应排除癌性胸膜炎和胸膜间皮瘤等疾病引起的胸腔积液。

[注]以上各型肺结核诊断均须排除肺部肿瘤、炎症及其他肺部疾病。

【单味中药疗法】

(1)阿胶:先将阿胶研成粉末,每次20~30g,每日2次或3次,温开水送服,疗程2周。现代药理学认为,阿胶多由胶原蛋白及其水解物所组成,有补血作用。

(2)大蓟根:干大蓟根100g,水煎,每日1剂,分2次口服。如每剂加瘦肉30~60g或猪肺30g同煎更好。连服3个月为1个疗程,有效而未愈者可继续服第2个疗程。2个疗程未愈者停药。药理试验发现,本药对人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能增加全血及血浆黏度,有一定的止血作用。

(3)紫河车:研成粉末,装入空心胶囊,每粒0.5g。每次2g,每日3次,连续10日为1个疗程。

(4)山药:生山药120g。煎水当茶频服。每日1剂,连续用药8日。

(5)蚕蛹:适量。焙干研细末,口服。每次3~5g,每日2次。可促进肺结核病灶钙化。

(6)猫爪草:研成粉末,装入胶囊,每粒0.5g,每次4粒,每日3次,10日为1个疗程。

参 考 文 献

[1]金卫平.紫河车胶囊治疗肺结核盗汗.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7(4):215

[2]黄东平.单味怀山药退肺结核高热.四川中医,1990(6):26

[3]郭爱廷,江景芝.新编单方验方大全内科卷.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7-38

[4]吴敦煌,周虎珍,邵鲁承.白及粉治疗肺结核少量咯血60例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4):1845

[5]刘秋琼,高玉桥,林秋晓,等.中药治疗肺结核的研究进展.中药材,2007,30(11):1478-1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