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痛 经
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发生下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以至影响工作及日常生活者,称为痛经。痛经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原发性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又称功能性痛经;继发性指因生殖器病变所引起的痛经,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子宫黏膜下肌瘤等。本节所叙述特指原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以月经初潮后1~2年开始发病,青年妇女多见,临床表现以经期或经前期的下腹疼痛为主,常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本病属中医学痛经或经行腹痛范畴。1980年全国妇女月经生理协作组调查的71 746人中,严重痛经者占13.55%,中度痛经者占38.81%。原发性痛经常于婚后或1次足月产后显著好转。
【诊断依据】 诊断原发性痛经,首先要排除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以除外继发性痛经。要详细询问病史,仔细进行体格检查及妇科检查。
1.发病年龄提示痛经始于月经初潮后1~2年。
2.下腹痛随月经周期反复发作为特征,在经前数小时或来潮时出现明显的下腹疼痛,多为绞痛或坠胀痛,可放射至腰骶部、肛门等。严重时患者面部苍白、四肢发冷,甚至出现虚脱。
3.盆腔检查排除继发性痛经的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
4.必要时可考虑腹腔镜检查、B超显像检查以除外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疾病。
【单味中药疗法】
(1)冬葵子:冬葵子1000g,大青盐1000g。将2味用铁锅炒热,软布包裹,熨脐及少腹。每日1次或2次。
(2)三七:三七粉2~3g,经前及经痛时温开水送服,每日1次或2次。
(3)云南白药:①取云南白药适量,用白酒调成稀糊状,填于肚脐处,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如将热水袋敷于肚脐处,效果会更好。每次10~15分钟,每日2次或3次,连用3~5日。②取云南白药酊适量,涂于脐下关元穴和气海穴,并用手轻轻按摩,至局部有热感时,疼痛即可消除。
(4)延胡索:延胡索10g,水煎代茶饮,经前5日服药,每日1剂。
(5)大蓟:15g。水煎温服。每日1次。每月月经来潮前4~5日开始服药,服5日为1个疗程,约5个疗程可愈。
(6)丹参:将100g丹参浸泡于500ml烧酒内20日,于每次月经来潮前4~5日适量饮服。
(7)金荞麦根:金荞麦根干品50g(鲜品70g),于月经来潮前3~5日,煎服2剂。每剂煎水约500ml,分2次服,连续2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8)丹参:丹参酮片,每次2片,每日2次。于月经周期第5日开始服用,每个月连服20日,连续3个月为1个疗程。
(9)当归:当归30g,水煎服,适用于月经量少,经行腹痛。
(10)马齿苋:马齿苋干品30g,大米适量,共煮粥食用。
(11)益母草:益母草鲜品100g,粳米50g,红糖适量,煮粥食用。
(12)女贞子:女贞子10g,甲鱼1只。女贞子用布包,同甲鱼一起煮,放调味食用。
(13)红糖醴:①红糖10g,黄酒50ml,文火煮沸后顿服,每日1次。②高浓度(50度以上)白酒10ml,红糖6g。两者混合,搅拌均匀,于月经来潮前3日至经净后3日,每日早、晚空腹口服各1次,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14)山楂:山楂30g,糖适量,开水冲后代茶饮。每日1次。经前3~5日始用,经来即止。
(15)黑豆:黑豆60g,鸡蛋2枚。黑豆加鸡蛋文火煎煮,蛋熟去壳,再煮数分钟,温服。适用于痛经喜温喜按者。
(16)向日葵花盘:向日葵花盘60g,红糖30g,加水2碗,煮沸5分钟,每日分2次服。
(17)白芥子:①白芥子粉末3g,置神阙穴,胶布固定,热水袋(水温50℃)熨烫,每日3次,每次30分钟。②白芥子12g,研为细末,加面粉、米醋各适量调成稀糊状,敷于足心涌泉穴,外以纱布包扎固定,每日1换。
(18)独一味片:独一味片,每次3片,每日3次,连服1周。
(19)薏苡仁:薏苡仁100g。加水适量,煎熬为稀粥。每日1次。经前3日始服,至本周期症状消失时止。
参 考 文 献
[1]陈德甫,吴宇芬,狄文.子宫内膜异位症用雷公藤多苷治疗.上海中医药杂志,1994(9):6
[2]王晖,王燕子,李国青.偏方大全.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446-447
[3]高开泉.金荞麦根治疗原发性痛经.四川中医,1990,8(2):46
[4]李隆敏,王道英.丹参酮治疗痛经122例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7):435
[5]王爱芹,曹慧娟.实用中西医结合妇科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68
[6]孟炜,梁学林.实用中西医结合妇产科手册.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19
[7]李贯彻.白芥子敷脐治疗痛经及产后尿潴留.中医杂志,1998,39(4):199
[8]王肖蓉.应用藏药独一味片止痛化瘀临床观察.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0(5):275-276
[9]张永洛.薏苡仁对重度功能性痛经镇痛作用的序贯试验观察.中医杂志,1998,39(10):599
[10]杨丽,张欢.白酒加红糖治疗痛经30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9,25(9):602
[11]余晓曼.痛经外治四法.求医问药,2005(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