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鼻 窦 炎

七、鼻 窦 炎

鼻窦炎包括急性化脓性鼻窦炎和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可单发于一鼻窦,但常见多窦受累。一般致病菌多见化脓性球菌,临床主要表现为鼻塞、多脓涕、头痛或嗅觉障碍。本病相当于中医学的鼻渊。

【诊断依据】

1.急性化脓性鼻窦炎

(1)多继发于急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及变态反应等。

(2)鼻塞显著,流多量黏液性或脓性鼻涕,早期可有血性鼻涕,头痛及局部疼痛,伴发热和全身不适。

(3)鼻黏膜明显充血,肿胀,鼻腔内分泌物多,可擤出大量脓涕。局部皮肤红肿及压痛。

(4)急性上颌窦炎:眶上额部痛,晨起轻,午后重,同侧面颊部胀痛或上磨牙痛。位置引流见中鼻道中后部有脓液。面颊部尖牙窝处有压痛。X线摄片可见液平面。

急性额窦炎:患侧前额周期性疼痛,晨起后2小时左右开始疼痛,逐渐加重,午后减轻,晚间消失。位置引流见中鼻道前端有脓液。眶上角及窦前壁有压痛。X线摄片患侧额窦浑浊,黏膜增厚。

急性筛窦炎:疼痛位于内眦或鼻根部,有时放射到头顶部、前组筛窦晨起重,午后轻,位置引流见中鼻道中后部有脓液,鼻根内眦处有压痛;后组筛窦炎晨起轻,午后重,位置引流见嗅裂和上鼻道后有脓液,X线摄片显示患侧筛窦浑浊,黏膜增厚。

急性蝶窦炎:眼球深处痛,放射至顶及枕后部痛,晨起轻,午后重。位置引流见嗅裂和上鼻道后部有脓液。X线摄片显示鼻窦浑浊,黏膜增厚。

2.慢性化脓性鼻窦炎

(1)急性鼻窦炎未彻底治愈或反复发作形成,变态反应,牙源性、气压损伤、外伤等皆可引起。

(2)全身症状轻重不等,时有时无。较常见精神不振、易倦、头痛头昏等。

(3)脓涕多,自前鼻孔流出或向后流入鼻咽部。牙源性多恶臭。鼻阻塞轻重不一,有息肉阻塞更重。嗅觉障碍,头闷痛或钝痛,前组鼻窦炎多有前额痛,后组鼻窦炎有枕部痛。头痛常伴随鼻塞、流脓涕和嗅觉减退等症状;多有时间性或固定部位,多为白天重、夜间轻,且常为一侧;经鼻内用减充血剂、蒸汽吸入等治疗后头痛缓解。

(4)鼻黏膜暗红色、肿胀或肥厚,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前组鼻窦炎中鼻道有脓,后组鼻窦炎嗅裂有脓。

【单味中药疗法】

(1)广藿香:藿香5000g,新鲜猪胆1500g。把藿香碾成细粉,过100目筛。取胆汁浓缩成浸膏500g,与藿香粉混合,拌匀加蜜,再加糖衣为丸。口服。每次10g,每日2次或3次,温开水送服。治疗慢性鼻窦炎。亦可用藿香10g水煎服,每日2次,连续1周。

(2)辛夷:①辛夷注射液,下鼻甲注射或肌内注射。治疗慢性上颌窦炎有效。②2%辛夷油局部注入,冲洗穿刺上颌窦。每日2ml。治疗上颌窦炎。

(3)黄柏:黄柏10g,水100ml,浸渍24小时后过滤去渣,煮沸消毒即成。以浸液滴鼻,每日3次,治疗鼻旁窦炎。一般用药10日左右,鼻黏膜肿胀消退,梗阻症状减轻,分泌物减少。

(4)丝瓜藤:取经霜丝瓜藤(离地20cm左右,向上截取2~3m的纯主藤)阴干,粉碎为细末,每次用6g,黄酒100ml送下(不饮酒者可用白开水送服),早、晚各1次,空腹服。半个月为1个疗程。休息5日后再进行第2个疗程。

(5)鱼腥草:①鱼腥草鲜叶,捣烂取汁,加蜂蜜调水常喝,或滴入鼻内。②鱼腥草30g水煎服,每日1次。③用鱼腥草熬浓汁,加白糖收膏,每日早、晚各服1酒杯。

(6)西瓜藤:31g。焙干研末,分2~4次冲开水服。治急、慢性副鼻窦炎有疗效。

(7)金银花:9g。研细末,取少许吸入鼻中。每日数次。

(8)荆芥:研末,开水送服。每次3g,每日2次。

(9)老刀豆(连皮带子):焙干研末,每用9g,酒水调服,须连服3次。

(10)白芷:9g。研末,用少许吸入鼻内。

(11)荔枝草:又名癞蛤蟆草。洗净搓成小团,塞入鼻孔内,每日换1次或2次。亦可略加食盐用。

(12)新鲜万年青根:捣汁滴入鼻中。每日5次,每次2滴或3滴。

(13)儿茶:研末,吹入鼻孔内。

(14)王不留行:为末,取少许,每日嗅2次或3次。

(15)苍耳子:苍耳子30~40个,轻捶破,放入小铝杯中,加入麻油1两,用文火煎开,去苍耳,待油冷后,装入玻璃瓶内备用,使用时蘸油少许,涂于鼻腔内,每日2~3次。

(16)荆芥穗:适量,研末,生姜汤或茶水调服,每次9g。

参 考 文 献

[1]詹益斯,吕剑霆,刘红,等.自制纯中药喷鼻液治疗学龄儿童慢性化脓性鼻窦炎32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9):563

[2]宋曰礼,宋宁宁,冀美洁.苹果治疗慢性鼻窦炎头痛18例.中国民间疗法,1999(8):44

[3]刘德峰.丝瓜藤治疗慢性鼻窦炎78例.中国民间疗法,2001,9(4):48

[4]李泽华.慢性鼻窦炎的中医治疗.医药与保健,2001(12):17

[5]朱平生.当代妙方验方精萃.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307-309

[6]田勇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1-87

[7]胡郁坤.中医单方全书(珍藏本).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425-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