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中 耳 炎

九、中 耳 炎

中耳炎是中耳各种炎症疾病的总称。主要包括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发病后如果超过6个月仍持续流脓者即转为慢性。临床常见病菌有链球菌、葡萄球菌和肺炎球菌等。主要表现为耳内流脓、耳痛、听力减退及耳鸣。尤其应注意的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引起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危及生命。本病相当于中医学的脓耳,俗称“灌耳聍”。

【诊断依据】

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1)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鼻、增殖体、腭扁桃体急性炎症,麻疹及猩红热等急性传染病。擤鼻不当、游泳、跳水、婴幼儿喂奶姿势不当等,致病菌经咽鼓管进入中耳而发生本病。婴幼儿及儿童多见。

(2)耳痛、耳鸣、听力减退、全身症状轻重不一。小儿常发热、哭闹不安,可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鼓膜穿孔后,流出多量浆液血性分泌物或稠脓性分泌物,全身症状减轻,体温下降,耳痛顿减。

(3)鼓膜充血、膨隆,呈乳状突起。鼓膜穿孔如针尖大小者,可见搏动性亮点,分泌物呈搏动涌出。上鼓室病变,可见松弛部穿孔。少数坏死型病例鼓膜可出现大穿孔。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

(4)听力检查为传导性耳聋。

(5)血象检查见白细胞总数增加,中性粒细胞增加,鼓膜穿孔后血象渐趋正常。

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1)有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史。

(2)根据病变分为单纯型、骨疡型、胆脂瘤型。主要症状为流脓及听力减退。

①单纯型:鼓膜中央性穿孔,有黏膜性分泌物,不臭。乳突X线摄片为坚实型,无骨质破坏及胆脂瘤形成。

②骨疡型:鼓膜有边缘性或松弛部穿孔,骨壁被侵蚀。听骨破坏,有臭味。鼓室黏膜充血、肿胀、增厚或有肉芽、息肉。乳突X线摄片有骨质破坏。

③胆脂瘤型:多为鼓膜后上边缘性穿孔,有白色豆渣样臭分泌物。乳突X线摄片有胆脂瘤空洞。

【单味中药疗法】

(1)白矾:用10%白矾液滴耳,每日1次,一般用药2~15次。治疗慢性中耳炎。

(2)生半夏:生半夏研末溶于米酒或50%乙醇(1份半夏,3份乙醇),浸泡24小时以上,取上层澄清液滴耳。用时先用过氧化氢溶液洗涤外耳道,然后滴入药液数滴。每日1次或2次。治疗急性中耳炎效果好,一般1~2日好转,1周内可治愈。

(3)冰片:用冰片1g,研细末,放入核桃油16ml中,不断搅和使其溶解。用时先洗净外耳道内之脓性分泌物,用棉球拭干后滴入药液2滴或3滴,再用棉球将外耳堵住,以免药液外溢。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者一般5日(每日滴药1次)痊愈,慢性者8~10日治愈。

(4)穿心莲:用穿心莲干粉5g,纯甘油50ml,20%乙醇50ml。依法制成滴剂,滴耳,每日3次或4次。治疗前用3%过氧化氢液洗耳,擦干脓液。治疗化脓性中耳炎。一般用药1~2日即显疗效,流脓减少;1周内水干。

(5)桑叶:用鲜桑叶数片洗净后捣烂取汁。每次将桑叶汁滴入耳内1滴或2滴,每日3次。治疗中耳炎,2~3日即愈。

(6)黄柏:黄柏水煎浓缩液20ml(相当于生药30g),滴耳。每次2~3滴,每日3次。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7)蛇蜕:将蛇蜕烧成灰,研末,调以麻油。同时以3%过氧化氢溶液洗净患耳,擦干后用棉棒蘸药涂于患部。每日或隔日1次。治疗中耳炎。

(8)虎耳草:鲜虎耳草1把,洗净,捣取汁(或加冰片粉少许)滴耳。每日1次或2次。治疗中耳炎有良效。

(9)四季青:先用消毒棉签擦净耳内分泌物,再用四季青水煎服。每日1剂。5-10岁,每剂15g;11-18岁,每剂20g;19岁以上,每剂25g。服药后第5日、10日及15日观察患耳症状和体征。四季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敛疮作用,注射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等均有明显抑制,并有收敛结痂作用。

(10)鲜菊花叶:捣烂取汁,加冰片少许研末,调匀滴入耳内。每日2次或3次。

(11)鲜金银花叶:加食盐少许捣烂,用米泔水调匀,取汁滴耳。每日2次或3次。

(12)鲜石菖蒲:洗净捣烂,取汁滴耳。每日2~3次。

(13)鲜生地黄:洗净,取汁滴耳,或浸香油滴耳。每日2次或3次。

(14)生白头翁:捣烂取汁,用药棉蘸汁,左耳痛滴右耳,右耳痛滴左耳。

(15)鲜苦参:磨汁。先用开水洗净耳内脓汁,再滴耳内。每日3~6次。

(16)鲜凤尾草:捣汁滴耳。每日3~6次。

(17)川黄连:16g。浸在冷开水内,泡2日即成。然后过滤,去渣取汁。将耳中洗净,每日滴3次,每次1滴或2滴。

(18)大黄:6g。研极细末,浸入31ml香油中,滴耳内。

(19)贝母:适量研末吹入耳内。

(20)蜂房:1个。烧灰,研末和菜油调匀,滴入耳内。每日2次或3次。

(21)蝉蜕:研末吹入耳内。每日3~6次。

(22)柿蒂:3个。烧存性,研末。或加冰片少许,吹入耳内。或用香油调匀滴入耳内。每日2次或3次。

(23)使君子:适量,烧灰,与冰片少许共研末,吹耳内,适用于耳内疼痛欲化脓。参 考 文 献

[1]苗明三.法定中药药理与临床.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1998:345,1395

[2]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778,951,2117

[3]阴健,郭力弓.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1).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356

[4]孙前林.虎耳草汁治疗中耳炎.浙江中医杂志,1994,29(2):51

[5]应利晏.四季青治疗单纯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92例.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00,3(3):219

[6]朱平生.当代妙方验方精萃.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312-315

[7]侯连兵,苑振亭.常见病症单味中药妙治.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43-245

[8]汤正荣.单味中药的临床应用.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7):626

[9]田勇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26-328

[10]胡郁坤.中医单方全书(珍藏本).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41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