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肠道寄生虫病

十、肠道寄生虫病

肠道寄生虫病是寄生虫寄生于人体肠道引起的疾病,通常都有胃肠道功能紊乱、营养不良的临床特点。常见的肠道寄生虫有钩虫、蛔虫、蛲虫、绦虫、姜片虫等。

钩虫病是由十二指肠钩虫和(或)美洲钩虫寄生在人体小肠所致的寄生虫病。因其主要症状为善食易饥、倦怠乏力、皮色萎黄、面目肢体水肿,所以中医学称钩虫病为黄胖病、黄肿病等,民间又称为桑叶黄、懒黄病等。轻者可无症状,称钩虫感染;严重贫血者可致心功能不全、儿童发育不良及孕妇流产等。长期反复感染可影响儿童生长和智力的发育。

蛲虫病是指蛲虫寄生于人体盲肠所引起的疾病,以夜间肛门及会阴部奇痒为主要特征,其他尚有食欲缺乏、消瘦、好咬指甲、烦躁不安、夜惊等。由于蛲虫在肠道内引起机械性刺激,故临床上亦可出现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时有脱肛现象。患者以儿童为主。蛲虫病属于中医学虫积、虫疳等范畴。

绦虫病是指各种绦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总称,临床症状以胃肠功能紊乱为主,常见的有猪绦虫病和牛绦虫病,系因进食含有活囊尾蚴的猪肉或牛肉而感染。中医学称为寸白虫或白虫。

蛔虫病是由似蚯蛔线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造成的寄生虫病。除肠道症状外,有时蛔虫可钻入胆道引起胆道蛔虫病。病程早期当其幼虫在人体内移行时可引起呼吸道症状。当成虫寄生在小肠则可引起腹痛、肠道功能紊乱。大多数为无症状感染,少数患者发生胆道蛔虫病与蛔虫性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无论城市和农村,蛔虫的感染率比其他寄生虫为高,儿童的感染高于成人。蛔虫病属于中医学的虫积、虫疳、蛔疳等范畴。

姜片虫病是布氏姜片虫寄生在人体小肠、猪小肠内所致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以腹痛、慢性腹泻、消化功能紊乱、营养不良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以15岁以下儿童为多见。本病属于中医学的虫积、虫疳、赤虫等范畴。

【诊断依据】

1. 钩虫病

(1)在钩虫病流行地区有赤脚下田、生食污染钩蚴的蔬菜及手脚皮肤瘙痒病史。

(2)在皮肤瘙痒后3~5日有咳嗽、喉痒、哮喘等的病史。

(3)有食欲亢进、上腹胀闷不适或隐痛、恶心呕吐及异嗜症等。

(4)有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神疲乏力、心悸气短、甚则水肿等气血亏虚证候。婴幼儿有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等症状者。

(5)大便检查可找到钩虫卵。

2.蛔虫病 依靠临床症状,吐虫、排虫史或粪便检查中发现蛔虫卵,即可确诊为肠道蛔虫病。

3.蛲虫病

(1)夜间肛门及阴部奇痒。

(2)从肛门周围皮肤皱襞处直接采集标本,放在显微镜下寻找虫卵,亦可以夜间睡后1~2小时,患者的肛门括约肌松弛时,直接肉眼观察有无成虫从肛门爬出,如能检得成虫,诊断亦可确立。

4.绦虫病

(1)流行病学资料:有去流行区进食未煮熟的猪、牛肉病史。

(2)临床征象:有肛门作痒、腹胀、腹痛、恶心、便溏或便结、睡眠不安等症状,粪便中发现白色面条状或带状能活动的虫体节片,可做出诊断。

(3)实验室检查:粪便常规检查及肛门拭子涂片检查,可以找到绦虫卵。免疫学检查,虫体匀浆或虫体蛋白质作抗原试验阳性。

5.姜片虫病

(1)在姜片虫病流行区有吃水生植物或饮生水史。

(2)有消化不良、慢性腹泻、营养障碍、局部或全身水肿等临床表现。

(3)粪便中自然排出成虫或查出虫卵可确诊。

【单味中药疗法】

(1)南鹤虱:治疗钩虫病,取鹤虱90g,洗净后水煎2次,混合浓缩至60ml过滤,加少量白糖调味,成人每晚睡前服30ml,连服2晚,小儿及年老体弱者酌减。治疗蛲虫,取野胡萝卜果适量,研末,每次9g,温开水调服,或间隔3~4小时再服1次。

(2)榧子:每日吃炒榧子150~250g,直至确认大便虫卵消失为止。治疗钩虫病。

(3)贯众:贯众片剂(每片含生药25g)。成人,每次50g,每日1次,可驱蛔虫、钩虫。

(4)紫苏子:生紫苏子嚼碎或捣烂后空腹服。成人,每次50~70g;4-10岁,每次20~50g,每日2次或3次,连服3日。治蛔虫病。

(5)雷丸:以雷丸粉剂,每次18~20g,凉开水加糖少许调成糊状服用,或制丸剂服用,每日3次,连服3日。亦可用雷丸素,每次0.3g,每日3次,连服3日,第4日服用硫酸钠15~20g,对钩虫、绦虫有较强的驱除疗效。雷丸粉加葡萄糖用水调服,成人每剂4~60g,1次服或3次服,治疗钩虫病有效。

(6)槟榔:①槟榔75~100g,水煎服,治疗猪肉绦虫病。②水煎鲜槟榔切片,14岁以上用槟榔60~90g,10-13岁50g,7-9岁40g,煎液可1次或分3次半小时以内服完,治疗蛔虫病。③成人用槟榔90~120g,儿童5-7岁用25~30g,水煎,清晨空腹服用1次,3日后再服1次,治疗蛲虫病。④槟榔(打碎)30g,清水500ml浸泡1夜,浓煎,空腹1次服,连服2~3日。治疗姜片虫病。

(7)墨旱莲:鲜墨旱莲80~150g,猪小肠1尺。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2日。驱蛔虫。

(8)仙鹤草:仙鹤草60g,水煎服。或将仙鹤草晒干,制成丸剂、片剂服用,成人每次服5g,小儿1g/kg,空腹顿服。不用泻药,驱绦虫。

(9)使君子:①使君子去壳,每于饭前1小时嚼碎服之,1岁小儿每次1~5粒,每日3次,驱蛲虫。②使君子肉(炒熟),每岁每日1~2粒,最大剂量不超过15粒(1日量),连服3日,驱蛔虫。服时勿吃热食。

(10)马齿苋:鲜马齿苋90g,慢火浓煎,去渣后加醋15ml,白糖15g,每晚睡前服,连服3晚。驱钩虫。

(11)石榴根皮:25g。水煎服。可治疗绦虫病。胃病患者不宜选用此药。

(12)川楝素:由苦楝皮中提取,主要用于肠蛔虫病。每片20mg,成人每次10片,2-4岁儿童每次服50~100mg,5-8岁每次服100~150mg,9-15岁每次服150~200mg。睡前用温开水送服。

(13)花椒油:用花椒油(花椒60g,食油100ml。将食油置油锅中炼熟后,投放花椒,以文火煎熬约3.5分钟,闻到较浓的花椒味时,离火冷却即可)内服,可治疗胆道蛔虫病。

(14)百部粉:百部炒熟,研粉。每日10~15g,分3次服用,连服3日。如百部与使君子同时服用,效果更好。或以生百部50g浓煎至50ml,加米醋100ml,每次服40ml。

(15)丝瓜子:取黑色生丝瓜子捣烂,早晨空腹温开水送服,每次30粒,每日1次,连服2日。可驱蛔虫。

(16)南瓜子:鲜南瓜子10g,研末,加蜂蜜少许,酌加开水,早晨空腹服,过2~3小时,再服适量蓖麻油导泻。治疗绦虫病。

(17)葫芦茶:取葫芦茶全草250g(干品),加水800ml,文火煎至250ml。分2次于早、晚空腹服。治疗钩虫病。

(18)乌梅:15~30g。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10日为1个疗程,治疗钩虫病。

(19)芜荑:取芜荑10g,水煎温服,每日1剂,10日为1个疗程,可治疗各种肠道寄生虫疾病,脾胃虚弱者慎用。

参 考 文 献

[1]苗明三.法定中药药理与临床.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1246

[2]李世文,康满珍,黄永华.一味中药祛顽疾.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557

[3]贾河先.中医方库.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231,233,234,235,236

[4]陈可冀.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238,274,278,300

[5]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306

[6]邢湘臣.乌梅保健用途多.药膳食疗,2004(5):45

[7]郭宏伟.治小儿蛔虫病验方.开卷有益,2006(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