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慢性结肠炎

六、慢性结肠炎

本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性疾病,病变主要在直肠和乙状结肠的黏膜和黏膜下层,且以溃疡为主,也可遍及整个结肠,全称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症状有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常成反复发作慢性病程。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发于20-40岁青壮年,亦见于儿童或老年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目前多认为本病的发病既有自身免疫机制的参与,也有遗传因素作为背景,感染和精神因素只是诱发因素。本病属中医学泄泻、痢疾、腹痛等范畴。本病不易彻底治愈,但大部分患者的预后良好。

【诊断依据】

1. 慢性腹泻反复发作,排黏液、脓血样大便。急性发病或重症者有发热、贫血、消瘦。

2. 粪便反复检查均未发现特异性病原体。

3. 肠镜检查可见直肠、结肠弥漫性病变。黏膜有多发性浅表溃疡伴充血水肿或粗糙呈细粒状隆起,脆而易出血,附有脓血性分泌物,或可见多发性假息肉。肠袋变浅或消失,管腔失去正常三角形轮廓而呈管状。

4. 钡剂灌肠可见肠黏膜粗乱和(或)有细颗粒样外观;肠壁因多发性溃疡呈锯齿状,或有多数假息肉形成的充盈缺损;晚期肠管狭窄缩短呈铅管状。

【单味中药疗法】

(1)鸦胆子:用鸦胆子油乳剂保留灌肠。每日1次。

(2)白矾:用1%白矾液150~300ml灌肠,每次保留30分钟,每日2次。灌肠后使患者轻轻转动体位,使药液分布均匀。

(3)人参:人参10g,粳米100g,冰糖适量。将粳米洗净,加水1000ml,文火煮至烂熟后,加入人参粉和冰糖搅匀再煮2沸或3沸,即可食用。

(4)大蒜:取红皮蒜1头,捣烂外敷脐部,先以塑料纸覆盖,再外敷纱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直至痊愈。

(5)苦参:苦参30g,加水500ml文火煎至80~100ml,每夜临睡前保留灌肠后睡觉,防止药液排出,第2日排便。7日为1个疗程,休息2日,再做第2个疗程。

(6)阿胶:阿胶1块(20~30g),隔水加热,使之软化。软化后取出剪成重为1.5~2g的阿胶小段,然后再逐块直接放进沸水中,待充分软化后,立即用镊子镊出,用手捏制成椭圆形而又光滑的栓剂备用。用时先将阿胶栓1枚放入热水内,待其软化光滑后,让患者采取膝胸卧式或膀胱截石位,将阿胶栓立即塞入肛门,再用肛门管(26号)送入,送入的深度和枚数以病位高低和病变范围大小、多少而定,一般1枚或2枚。每日排便后上药1次,7~10日为1个疗程,2个疗程间停药4日。

(7)乌梅:乌梅15g,加水1500ml,煎至1000ml,加适量糖。每日1剂,代茶饮,25日为1个疗程,连用2~3个疗程。

(8)大黄:大黄研粉。每次50g,饭前温开水服下,每日3次,连用20日。

(9)马齿苋:每日取鲜马齿苋150g(干品用量折半)洗净,加1碗水,用文火煮熟即可服用。勿加盐、油等物。如有中药活土鳖虫,每餐用2~3个洗净,制取土鳖虫白汁加入煎好的马齿苋汤汁,连汤带菜1次服完。每日3次,每次1碗,1周见效,1~2个月有显效。

(10)艾叶:取任脉神阙穴,选新鲜生姜切成姜片,厚度0.2~0.3cm,面积大于艾炷的底面,再将姜片中央穿刺数个小孔,嘱患者平躺,将生姜置于脐部正中,置于穴位上,然后把蚕豆大小艾炷(重量约3g)置于姜片上,灸3壮,若姜片烤干皱缩,或感觉灼热时更换姜片,务必使其温热透入肌肤,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天灸治1次,12日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休息3~5日,继续第2个疗程。

(11)猴头菌:将猴头菌干品洗净晒干(或烘干),粉碎。每日取干粉7g左右,用开水(500~1000ml)浸泡。1日内分几次服完。一般连续服20天见效。坚持长期服用,效果会愈来愈明显。

(12)五倍子:取五倍子20g,研成粉末,醋炒调糊,贴敷于脐上,治疗结肠炎。

参 考 文 献

[1]袁佩英.鸦胆子乳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尝试:附23例疗效观察.山西中医,1990,6(4):24

[2]陈晔,李玲.明矾液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出血31例.中原医刊,1993,20(1):11

[3]贾河先.中医方库.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209

[4]胡世风.马齿苋治慢性结肠炎有特效.农村新技术,2000(6):51

[5]秦学敏.慢性结肠炎食疗药膳.药膳食疗研究,2001(1):16

[6]路文梅,邵斌.蒜泥敷脐治疗慢性结肠炎180例.中国民间疗法,2009,17(6):11

[7]钟志刚,刘毅华,孔燕莹,等.隔姜灸神厥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成本-效果分析.内蒙古中医药,2008(6):3-4

[8]赵薇.慢性结肠炎患者不妨试试猴头菌.农村实用技术,2008(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