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及胰管和胆管的出血,包括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是内科常见的急症。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最常见原因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其次为肝硬化并发食管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次为慢性胃炎、胃癌、胃黏膜脱垂,少数病例是因胆道疾病、放射性疾病或某些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如应激性溃疡、血液病、尿毒症、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以及药物所致的上消化道急性损伤。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呕血和(或)黑粪,常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病情严重者,如不及时抢救,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确定出血部位、明确出血病因和及时正确的处理,对出血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病属中医学血证中的吐血、便血的范畴。本病的病死率较高。
【诊断依据】 上消化道出血发生后,诊断的首要问题是弄清楚出血的病因、出血的部位以及出血程度,以便抢救及治疗。
1. 平素一般有胃病或肝病史,或病前有饮酒、饮食不节史。
2. 临床主要症状为黑粪或呕血兼见黑粪。
3. 呕血应与咯血鉴别,还应注意排除鼻、口腔及咽喉出血;黑粪则须与口服药用炭、铁剂、某些中草药及进食动物血或肝脏等形成的黑粪相区别。
4. 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也随着出血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5. 出血轻重程度的估计,可根据临床症状及实验检查进行判定。
【单味中药疗法】
(1)大黄:3g。每6小时服1次,出血多、快者每4小时服1次。服用次数根据粪便隐血阳性程度增减,隐血转阴即停。实验研究证实,大黄对家兔有明显的促血小板聚集作用。
(2)仙鹤草:70g。水煎服,每日1剂。
(3)白及:白及粉。每次5g,每日3次,冷开水冲服,同时给予一般支持治疗。
(4)虎杖:研粉口服。每次4g,每日2次或3次。据报道,治疗187例上消化道出血,有效率达100%。
(5)番泻叶:用番泻叶2g,研末,150ml开水浸泡口服,每日3次。
(6)苎麻根:用复方苎麻根止血液3~6ml,在纤维胃镜直视下,喷射创面出血病灶。
(7)地榆:12g。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8)三七粉:口服3g。每日3次。
(9)大黄醇提片(粉):口服。每次3g,每日3次。
(10)牛皮胶(黄明胶):取新鲜牛皮,不拘量,去毛,洗净,用绞肉机绞碎后,用清水熬成稀糊状,以无皮渣为度。成年人每日口服100~200ml,小儿减半,分1~3次服完。服时加适量香油、盐或糖。
(11)侧柏叶:15~30g。水煎服。每日1次或2次。
(12)马齿苋:每次25g,水煎服,每日1次。
(13)茜草:每次30g,水煎服,每日1次。
(14)海螵蛸:焙干研末,每次10g,每天1次,米汤送服。
参 考 文 献
[1]芮福生.生大黄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22例.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5,16(3):32
[2]邱培伦,康爱群.生大黄对血小板聚集及血小板计数的影响.中草药,1990,21(3):23
[3]陆曙.仙鹤草在中医急症中的应用现状.江西中医药,1995,26(2):13
[4]储义明.白及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30例临床疗效观察.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8(11):677
[5]金亚城.大黄、虎杖、野荞麦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陕西中医,1980(6):24
[6]苏耀中.番泻叶治疗溃疡病并发出血45例.福建中医药杂志,1989,11(6):70
[7]唐德晰,刘华富.经内镜注入复方苎麻根止血液治疗上消化道出血40例分析.四川医学,1987,8(6):377
[8]陈可冀.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677-678
[9]胡郁珠,陈玉鹏.中药单方全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