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因为它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凡是能与酸接触的胃肠道任何部位均可发生溃疡,但常见的是胃和十二指肠,其中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多见,两者占全部消化性溃疡的98%,其他部位溃疡亦可见到,如食管、胃肠术后吻合口以及空肠等。一般认为,有10%的人在一生中曾患过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在男性多见,胃溃疡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十二指肠溃疡以青壮年居多,胃溃疡平均年龄要比十二指肠溃疡大10岁。消化性溃疡的发作有季节性,秋冬和冬春之交比夏季常见。少数患者可无症状,或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作为首次症状,但绝大多数患者是以中上腹疼痛起病,尚可有唾液分泌增加、烧心、反胃、嗳酸、嗳气、恶心、呕吐等其他胃肠道症状。中上腹部可有局限性压痛,程度不重,其压痛部位多与溃疡的位置基本相符。本病属中医学胃痛范畴。若并发出血、穿孔、幽门梗阻时,则分别属血症、腹痛、反胃等范畴。本病是一种具有反复发作倾向的慢性病,在多数患者,本病是预后良好的病理过程。
【诊断依据】
1. 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和节律性中上腹疼痛。胃溃疡疼痛多在剑突下偏左,好发于餐后0.5~2小时;十二指肠溃疡常于中上腹偏右,好发于餐后3~4小时或半夜痛醒。
2. 胃镜检查可于胃或(及)十二指肠球部、球后部见有圆形、椭圆形或线形、底部平整、附有白苔、边缘整齐的溃疡。结合活检病理可鉴别恶性溃疡。
3. X线钡剂检查见有龛影及黏膜皱襞集中等直接征象,可确诊。急性穿孔时,腹部平片可见游离气体。穿透性溃疡于钡剂检查时可见位于胃或十二指肠球部轮廓外的龛影。
【单味中药疗法】
(1)珍珠母:生珍珠母或珍珠贝壳的内层,研细末,口服。每次2.5g,每日3次,饭后半小时吞服,5周为1个疗程。
(2)黄芪:黄芪注射液2ml肌内注射。每日2次,用药1个月。
(3)延胡索:用延胡索制剂,口服给药,每日剂量90~120mg(相当于生药5~10g)。服药后可使患者的胃酸分泌量减少,胃蛋白酶活性降低,胃内pH缓慢上升。
(4)地榆:地榆70g,制成煎剂200ml。每次100ml,每日2次,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伴出血者效佳。实验研究发现,地榆煎剂对乙醇所致小鼠急性胃黏膜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可使溃疡面积显著缩小。
(5)牡蛎:煅牡蛎30~50g。水煎分2次服,每服6剂后,停1日再服,10~20剂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可继续第2个疗程。
(6)卷柏:卷柏60g,猪肚1个。先将卷柏切碎,共炖猪肚,煮熟备用。1个猪肚分3次吃,每日1个,连用2~3日。
(7)甜瓜子:甜瓜子10~20g,晒干,捣碎,加水400ml,佐蜂蜜适量,煎煮20分钟,温服。每日2次,10次为1个疗程。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
(8)珍珠层粉:用珍珠层粉,每次1g,每日2次,开水送服,连服20~30日。
(9)生大黄粉:每次3g,每日3次,用凉开水冲服。适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发现出血后即可服用,血止后可继续服2~3日,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10)甘草:甘草12g,加水适量,水煎浓缩成100ml,分早、晚2次口服,2周为1 个疗程。
(11)地龙:研末,每次2g,每日3次,饭后1小时内服。
(12)海螵蛸:研粉,每次3g,加米糠水调服,每日2~3次。
(13)瓦楞子:煅与甘草适量研末,每日10g,每日3次。
(14)广藿香、单味或复方应用均可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参 考 文 献
[1]曾万玲,宋杰云,岑燕飞,等.地榆水煎液抗实验性腹泻及其他药理作用研究.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2,14(4):55
[2]党力纳,侯强.生大黄粉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13例临床体会.现代中医药,2003(5):55
[3]胡允彩,于加敏,罗章运.甘草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中国民间疗法,1999,10(10):35
[4]胡郁珠,陈玉鹏.中药单方全书.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9:45
[5]陈海明.广藿香酮对实验性胃溃疡保护作用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