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痤 疮

五、痤  疮

本病是在颜面、胸背部等处发生的炎症性丘疹。皮疹多发生于颜面、上胸部和肩、背等皮脂腺发达的部位,初发为针头大小的位于毛囊口的炎症丘疹,有的为黑头丘疹,可挤出碎米粒样乳白色粉质物,继续发展则可产生脓疱、结节、囊肿,甚至瘢痕。皮疹可散在分布,也可非常密集。病程缓慢,多发生于青年男女,青春期过后大多数可以自然痊愈。本病属中医学粉刺、肺风粉刺的范畴。本病有自愈倾向。

【诊断依据】

1.多发于15-30岁。

2.皮疹发生于颜面、上胸及肩背部等皮脂腺发达部位。

3.皮损为多发散在的炎性丘疹、脓疱、黑头粉刺、瘢痕,对称分布,常伴皮脂溢出。初发损害为与毛囊一致的圆锥形丘疹,如白头粉刺、黑头粉刺。白头粉刺可挑挤出白黄色豆腐渣样物质,而黑头粉刺系内含脂栓氧化所致。皮损加重后形成炎症丘疹,顶端可有小脓疱,继续发展可形成大小不等暗红色结节或囊肿。挤压有波动感,经久不愈,可化脓形成脓肿,破溃后形成窦道和瘢痕。

4.痤疮病程缓慢,时轻时重,青春期发育过后有自愈倾向,部分患者至中年期病情方愈,可遗留或多或少色素沉着、肥厚性或萎缩性瘢痕。

【单味中药疗法】

(1)白果:每晚睡觉前用温水洗净患处(不用肥皂),将去掉外壳的白果仁用刀切成平面,频搽患处。一般用药7~14日粉刺即可消失。

(2)黄芩:用黄芩100g,放入适量75%乙醇中浸泡1周,过滤后取滤液外搽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1~2个月可愈。

(3)芦荟:用芦荟叶汁适量,加入普通膏状化妆品中(5%~7%),和匀后外涂患处。轻症每日早晨涂搽1次;中度患者每日早、晚各1次;重症早、中、晚各1次。用药前用温水洗净面部。一般1周可愈。或鲜芦荟洗净,用刀切开一段,取胶汁敷于面部痤疮部位,涂擦均匀,每天早、晚各涂1次。

(4)蛇胆汁:用蝮蛇胆汁0.5ml,加入普通雪花膏中混匀,每日早、晚洗净脸后均匀涂搽患处。

(5)刺猬油:取刺猬脂肪,放入锅中,慢火熬油,取出放凉微凝为浅黄色。每晚1次,涂于患处,10~15日可愈。

(6)丹参:丹参酮糖衣片,每次4片,每日3次。总疗程6周。或丹参30g,每日1剂,水煎内服,每日1次。

(7)菟丝子:取菟丝子30g,加水500ml,煎取300ml,待温后,外熏或外洗患处。每日1次或2次,7日为1个疗程,1~2个疗程可愈。

(8)生大黄:6~9g。开水浸泡后频服。每日1剂。1~2周可愈。

(9)茵陈:取茵陈30g,加水500ml,浸泡15分钟,文火煎煮20分钟,取汁350ml,分2次口服。10日为1个疗程。

(10)马齿苋:取马齿苋30g,用纱布包好放入3000ml凉水中浸泡30分钟,根据患面大小做8~12层纱布垫。将纱布垫放入浸泡好的药液中煮30分钟,将煮好的药液凉至40~60℃,戴无菌手套将纱布垫拧至不滴水为度,湿敷患处,保持温度湿敷30分钟。每日至少2次。或用马齿苋200~300g,水煎30分钟,滤出液2000~3000ml,代茶频服。

(11)野菊花:新鲜野菊花适量,煎水洗面。早、晚各1次。

(12)白花蛇舌草:30g。水煎服。

(13)珍珠:珍珠粉适量,用水调匀,敷面部。每日1次。

(14)杏仁:用北杏仁150g,脱皮后打成粉末备用。每次用杏仁粉5g,加新鲜鸡蛋清调糊,敷在清洗过的脸部,30分钟后用水冲洗干净(如有时间,延至1小时更好),每日1次。

(15)生薏苡仁:用生薏苡仁100g,绿豆25g,加水3碗。熬至粥状,加白糖适量服用。每日1次,连服7日。

参 考 文 献

[1]乔丽华.黄芩酊治疗痤疮66例.辽宁中医杂志,1993(7):31

[2]周华,沈永年,吴绍熙.丹参酮治疗痤疮及对皮炎和丙酸杆菌的影响.中华皮肤科杂志,1992,25(1):3

[3]俞归田.菟丝子汁外用治疗痤疮50例.浙江中医杂志,1996,31(4):179

[4]张霆.泡服生大黄治痤疮.新中医,1996,28(5):60

[5]褚福昶.刺血疗法加单味茵陈汤治疗痤疮50例.山东中医杂志,1996,15(9):407

[6]肖桂香,姬萍.马齿苋湿敷治疗湿疹、痤疮.山东中医杂志,1997,16(2):88

[7]苏喜.外治法治疗痤疮.按摩与导引,2002,18(3):53

[8]马仙萍,田国祥,丁伟勇.珍珠粉对痤疮丙酸杆菌感染的体内药效学研究.药物研究,2000,9(9):16

[9]张秀娟,邵海燕,李健.鲜芦荟汁治疗痤疮2例.中国民间疗法,2006,14(5):24

[10]陈伟,刘全忠.口服丹参酮胶囊治疗痤疮疗效观察.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7(6):38

[11]陈红.丹参酮治疗痤疮66例疗效观察.临床及实验研究,2007,29(2):11

[12]郭青海.单味丹参饮治疗痤疮160例.吉林中医药,2006,26(9):41

[13]陆凌.中药马齿苋外敷及茵陈口服联合治疗痤疮31例疗效观察.中国医疗前沿(下半月),2008,3(8):72

[14]张学军.皮肤性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