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 神 经 炎

二、面 神 经 炎

面神经炎又称贝尔麻痹,是由于茎乳孔内的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常为急性起病,可伴耳后乳突区、耳内或下颌角疼痛。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的完全性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闭目不紧或不能闭目,该侧鼻唇沟变浅,露齿口角偏向对侧,鼓腮漏气,咀嚼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之间。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40岁最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常为单侧,偶见双侧。其确切病因不明,可能系风寒引起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缺血水肿所致。本病属中医学面瘫、中风范畴,认为由于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面部、耳部遭受风寒侵袭,造成营卫不和,气血痹阻,经络阻滞,筋脉失养所致。

【诊断依据】

1.病前常有受凉、受潮、吹风或咽炎史。少数患者于病前几日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

2.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出现一侧(偶为双侧)周围性面瘫,可伴有舌前2/3味觉障碍,少数可有耳鸣、听觉过敏或耳部疱疹等。

3.已排除其他原因所致之周围性面瘫(如小脑桥脑角病变、脑干病变、手术损伤、腮腺病变、吉兰-巴雷综合征等)。

【单味中药疗法】

(1)牛蒡子:25~3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或根据辨证同时配伍其他中药。连用15~30日。药理研究表明,牛蒡子具有显著的抗炎、抗病毒、增强代谢、改善血循环的作用。

(2)生姜:取新鲜生姜1块,剖开,取剖面反复向左向右交替擦患侧上下齿龈,直至齿龈部有烧灼感或发热感为止。每日2次或3次,7日为1个疗程,可连用1~3个疗程。

(3)鹅不食草:将干燥的鹅不食草浸湿,或用新鲜鹅不食草30~60g,捣烂,用纱布外敷于患侧耳根及颊车部位24小时,每日换1次,连用10日为1个疗程。亦可于外敷部位涂一薄层凡士林以保护皮肤。

(4)皂角:150g。去皮,研为细末,以陈醋调面膏状敷于地仓、颊车穴部位,干后即换。连用5~10日。

(5)仙人掌:取新鲜仙人掌茎叶20~30g,捣烂外敷于病变部位。每日1次,连用7~15日。

(6)七叶皂苷:β-七叶皂苷钠10~2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14日为1个疗程。七叶皂苷是从中药娑罗子中提取的娑罗子皂苷制剂,具有抗渗出、消水肿、恢复毛细血管正常通透性、维持细胞膜稳定性、改善循环的作用。

(7)灯盏花素:注射用灯盏花素40mg加入2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1周。灯盏花味甘性温,具有散寒解表、舒络止痛、活血祛瘀的功效。

(8)鸡血藤:每次30g,加水500ml,浸泡20分钟后用武火煎30分钟,滤取药液约200ml,待药液温度降至35~40℃时用毛巾浸润后反复擦洗患侧面部,每次约20分钟。

(9)青黛:青黛30g,加入清水,用酒精灯加热并调成糊状,待药糊稍凉,将无菌纱布剪成1cm×1cm大小,再将药糊涂于纱布上,把纱布贴敷于患侧阳白、地仓、颊车等穴,并用TDP灯照射,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参 考 文 献

[1]李晓三.重用牛蒡子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杂志,1997,38(11):645

[2]佘瑞平.中药穴位导入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临床观察.上海针灸杂志,1998,17(4):14

[3]刘月兆.鹅不食草外敷治疗贝尔面瘫50例.陕西中医,1994,15(3):126

[4]陈玉华.仙人掌和维生素治疗面神经炎1例.北空医学,1996(2):39

[5]何静.七叶皂苷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2,21(4):224

[6]邹明,高悦.注射用灯盏花素对急性面神经炎的治疗作用.中国药房,2010,8:742-743

[7]何采辉.子午流注针法配合鸡血藤外洗治疗急性面神经炎临床疗效观察.中医中药,2013,51(22):106-107.

[8]向平.青黛外敷配合TDP灯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29例.实用中医杂志,2011,27(3):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