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叉神经痛

一、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指三叉神经支配区域内的阵发性剧烈疼痛,以三叉神经的第2支和第3支受累最为多见,常因咀嚼等面部刺激诱发。多数为单侧性,少数为双侧性。每次数秒,每日数十次至数百次,痛如电击样、烧灼样、刀割样、针刺样,剧痛时可伴有同侧面肌痉挛。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头面三阳经络受病而致,有外感与内伤之别。外感致病以风邪为主,或风寒凝滞,或风火灼伤,或风痰壅阻而发为疼痛。内伤每与肝胆风火相煽、胃火炽热上炎、阴虚阳亢化风等密切相关。

【诊断依据】

1.三叉神经分布区内阵发性短暂性剧痛,单侧居多,疼痛发作及消失均较突然,多见于中老年人。

2.面、鼻及口腔前部可有扳机点,刺激该点可促使疼痛发作。

3.发作时可伴有同侧面肌抽搐、面部潮红、流泪、流涎等症状。

4.扳机点、三叉神经干或半月神经节阻滞后可制止发作或减轻症状。

5.发作间歇期无神经受损体征,否则应注意排除症状性三叉神经痛。

6.辅助检查(如头颅MRI)一般无阳性发现。

【单味中药疗法】

(1)寻骨风:将寻骨风500g浸于50度高粱酒2500ml中,密封,1周后即可饮用。用时每日早、晚各服20ml,并可用药棉蘸药酒外敷于下关穴。一般用药1日疼痛减轻,发作次数减少,3日后疼痛即可消失。

(2)桑椹:150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连用15~20日。桑椹具有益肾、生津、止痛的功效。

(3)牛蒡子:20~3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或配伍其他中药,连用10~20日。本品用至9g能疏风透表,用至15g可解表退热,而用至30g以上则有镇静止痛之功。

(4)七叶莲:七叶莲片,每次3片,每日4次,口服。口服有困难者,可用七叶莲针剂,每次4ml,每日2次或3次,肌内注射,有较好的止痛作用。

(5)艾叶:生艾叶150g,捣成绒状后加少许水入瓷碗煨沸,调鸡蛋清趁热敷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2次,连续用至疼痛消失。

(6)蔓荆子酒:将蔓荆子炒至焦黄,研为粗末,入酒内浸泡3~7日(夏季泡3日,冬季泡7日),兑凉开水200ml,取汁700ml,口服。每次50ml,每日2次,7日为1个疗程。

(7)独一味胶囊:口服。每次3粒(0.9g),每日3次,连续服用15日,治疗期内停止其他治疗。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独一味含有多种镇痛抗炎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成分。

(8)萝卜加米醋:将萝卜100g切成丝,加米醋50ml,混匀后敷于病侧面部,30分钟后取掉。每日敷3次,轻者10日可愈,严重者15~20日可明显好转。

(9)吴茱萸:用吴茱萸5g为末,加面粉少许,用水调成糊状,敷于足底涌泉穴。每日1次。一般1日后痛减,4日后痛大减,15日后痊愈。

(10)葵花盘片:葵花盘片每次5片,每日3次,2周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4周。

(11)白僵蚕:每次10~15g,每日1次,水煎分2次服,或研末,每次1~1.5g,开水吞服。

(12)地龙:每次10~15g,每日1次,水煎服,或研末装胶囊,每次1g,开水送服。

参 考 文 献

[1]王延凡.单味寻骨风治疗三叉神经痛.浙江中医杂志,1992,27(1):22

[2]朱树宽.牛蒡子治三叉神经痛.中医杂志,1997,38(11):645

[3]胡佩珍,张树基.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707

[4]刘永业.蔓荆子酒治疗三叉神经痛.山西中医中药杂志,1999,15(2):14

[5]童永碧.独一味胶囊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2,24(2):12

[6]孙孝红,张霞,王永珍.萝卜加米醋治疗三叉神经痛.中国民间疗法,2002,10(11):28

[7]胡文彬.葵花盘片治疗典型三叉神经痛的初步疗效观察.安徽医药,2013,17(5):828-830

[8]刘健英.单味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民族医药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