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了更好,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外语系的教师们一直在创建更丰富的学习情景,设计更多样的活动,创造新的体验,探究新的可能性。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要关注的因素太多了:学生情感与态度、学习动机、学习体验、学习能力、学习效果……我们自身所接受的教育和培训、我们的教学经验以及现有的研究并不能让我们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地应对这一切。但幸运的是,敬业的教师们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如何提升自己,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

在新的时代和教学环境下,在追求卓越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教师自身的定位和角色;我们努力去了解学生;我们不但关注课堂的学习,也关注课外的学习。本书是这一路走来的经验和反思,它汇集了11位一线教师在教学中的多种尝试和对教学的多维思考。全书共11章,以教学活动设计为主线,呈现了丰富的教学活动和对实践的反思,希望能给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全书包括三部分,分别聚焦于教师、学生和课外学习。第一部分的三章从不同的视角反思教师角色,寻找教师在当代教学中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在第一章中,王利芬从符号互动论视角出发,反思在信息社会大学英语教师该如何重建教师角色,并分享了自己成败兼具的教学实践。

在第二章中,丁煜探讨了慕课应用带来的教师角色转变。她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师使用慕课资源的方式,分享了丰富的教学案例,并在此基础上反思了课堂教师该如何调整角色,以更好地利用慕课资源,促进学生学习。

在第三章中,陈皎月在比较分析多个外语教师自我评价框架的基础上,结合教师身份构建研究,发现、分析和反思自身在教学实践与专业发展中的优势与问题,是一个教师自我评价的优秀范例。

本书第二部分的五个章节聚焦于学习者,体现了对学生个体差异、情绪和动机、综合能力等多方面的思考。

在第四章中,叶琳分享了她的差异化教学实践,她依据差异教学原理,在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差异化实践,力求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在第五章中,王辰晨分析了文理科大学生英语学习深层动机和表层动机的差异,她针对文理科设计了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第六章中,王琴玲分析了大学生移动学习的现状和学习模式,并结合个人教学实践,探讨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与移动学习模式融合的策略,为有效提升移动学习效果,实现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在第七章中,诸光分享了教学实践中的情感策略使用,他从情感过滤假说理论出发,总结了在自己教学中行之有效的11条策略,希望对一线教师有所帮助。

在第八章中,敖晓梅以大学英语教材里的课文为实例,探索了如何通过深挖教材里的人文信息点,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兼顾学生的多元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文化自信心、社会责任心、正确的生活态度以及美好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的培养。

本书第三部分包括三章,主要关注学生的课外学习,希望通过指导学生课外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效,成为自主的学习者。

在第九章中,张巍探讨了如何布置大学英语课后作业。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学生学习出发,举例说明了如何设计与布置个人作业、小组作业以及视听说作业,以及如何给予学生反馈,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学习和个体发展。

在第十章中,施渝调查研究了学生对大学英语课外自主阅读训练的态度和感知,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提出了进一步改进课外阅读方案的建议。

在第十一章中,张兰玲分享了课外阅读行动计划,她将课外自主阅读、合作学习和课堂互动巧妙结合起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也让学习更有乐趣。

以学生为中心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然而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之间还有大片未知领域等待我们探索。本书收录的反思源于作者们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作者们将自己的行动研究展示出来,希望能给同行们一些启发,引发更多讨论。虽然每篇文章都经过多轮修改,但难免存在不足,希望读者不吝指出,帮助我们提高。

本书成稿离不开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领导以及大学外语系领导的支持,离不开匿名评审专家的建设性意见,离不开各位作者的辛勤努力。在此一并致以深深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