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角色的历史变迁
角色是特定情景下根据剧本而进行的舞台表演,舞台、剧本和情景是角色的主要变量。世界是舞台,人生是戏剧,这种隐喻道出了符号互动论的精髓。个体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在符号互动论中被操作化为角色表演,即个体持续面对一组特定观察者时在舞台上所表现的、并对他们产生某种影响的全部行为(戈夫曼,2008)。第一个变量是舞台。大学英语教师的舞台包括前台和后台,前台主要是多媒体设备、摄像监控、相关配套和有学生在场的教室,后台灵活无定形,是教学会议、同事间的谈话、家中备课、图书馆数据库等。前台和后台之间既有一致,也有不一致,气宇轩昂的前台教师在后台可能慵懒,也可能在改作业的时候无比气恼。第二个变量是剧本。剧本是外界给定的、制度化的,对于教师而言是客观和刚性的,例如《教育法》、《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华中科技大学教学学生评教实施办法》、课堂教材等。除了上课外,还有各种被量化的科研指标,指标与金钱挂钩。如何内化并以前台表演的形式呈现这些剧本并非易事,因为这些不同部门、自带不同利益诉求的剧本难免有矛盾。例如,大学英语究竟是工具性技能传授,还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如果是前者,所有的科研产出围绕教学就是合理的;如果是后者,任何涉及人的科学研究成果都是学术的。第三个变量是情景。情景是变化的,如何应景考验教师的表演才华。工科学生在课堂上沉默寡言,这不利于语言课堂,要设计课堂活动“撬”开他们的嘴巴;信息时代充斥着各种英语资源,“传声筒”的角色无法吸引观众;熬了一个通宵做作业的学生第二天上午想在英语课堂上补觉,教师怎么办?一天要上8节课,偶尔坐下来被认为不符合剧本要求。多年来,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刘泽华副院长的口头禅是,“老师们啊,你们的立身之本是站好讲台”。言下之意至少承认讲台是不好站的。一些人热爱教学并投入无限时间联通前台和后台,他们是Stern(1983)关于“最好的教学法是热情”的践行者;一些人可能把主要时间用于论文,学术声誉带来更多物质利益;还有一些人很好地平衡教学和科研,但可能付出家庭或健康代价。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角色要求是这个时代进步的动力之一,尽管有时感到疲惫,看到国家蒸蒸日上、改善了的物质生活和学生的感谢信,笔者权且认为自己站好了讲台,然而,更多的时候,笔者感受到的是情景、剧本和舞台的不一致导致的角色紧张。
角色表演要求情景、剧本和舞台一致,不一致就会出现角色压力。教师角色因其公开性是高度社会化的,成年教学对象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的角色要求很高。信息社会正在解构教师的舞台,给剧本加入互动因素,单一情景变成多情景。15年前,教材、音频、图片是主要道具,并且为教师专享,而现在这些道具基本吸引不了00后大学生,各种电子产品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教学内容,从传统纸质媒体到多媒体再到超媒体的进化带来了海量内容。尽管我们现在固守人人一套教材的传统,但无所不能的互联网改变了获取知识和训练技能的渠道,共享、互通、互动使得教室的讲台显得自大和无知,学生认为通过手机、电脑、电影院等学习英语没什么不好。初入教职时,无知学生的调皮捣蛋让人心烦,而现在时时自责是否具有大学教师的能力。当一个人需要履行的特定角色由于过度的义务需求或时间、精力及可用资源不够导致紧张时,角色压力就会出现。调查表明,高校教师群体整体上承受了中高度压力,两个主要压力源是角色冲突和角色超载(刘红霞,2016)。就大学英语教师群体而言,角色冲突至少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对于行为、收入、评价、身份等方面的理想与实际角色不符。一般认为,大学教师是有一定社会声望的职业,并有相适应的学术生活、收入和福利。实际上,本院大学英语教师以教学为主,整体收入和福利水平并不高。另一方面,社会转型带来新角色和旧角色的冲突。工业化、全球化和现代化社会转型要求大学英语教师能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能谙熟古今中外典故,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等,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难以匹配这些要求。角色超载则是指,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的周课时是16节,这是教师没有发言权的组织行为。本院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在本校遥遥领先,这种遥遥领先让少量教师专攻学术研究,而大部分教师从事教学,并通过科研优先的评价体系将这两个群体推到不同的轨迹,产生持久的路径依赖。
总体来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压力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米尔斯的社会学想象力概念揭示了困境的范围与性质之关系:如果一个人饱受困扰,周围人其乐融融,困境与个人能力有关;如果群体内多数人忧心忡忡,困境原因是社会性的。刘泽华副院长曾警示大家,大学英语在网络调查中被列为高校“水课”之首,“水课”意指质量差,不受学生认可,与“金课”相对立。语言是社会性的,网络语言捕捉了时代变迁,毋容置疑地折射了大学英语教学以及相关教师的群体性困境。从性别角度看,大学英语教学是女性偏多的职业,弱势性别和弱势学科具有叠加效应。在理工科占绝对优势的高校,性别化的大学英语只能居于边缘。近十年来,本系有近20位教师转岗,有些还是教学竞赛奖获得者,从教师角色转变为教学管理角色是自我角色调整和组织压力的结果。角色表演要求人性化自我与社会化自我达成一致,但实际上两者间存在持续张力。
如何缓解角色压力?压力源于结构,结构是相对稳定而反复出现的各因素关系,所以改变因素关系能缓解压力;各因素都有功能,改变因素关系意味着功能关系的调整。教师角色是多个次角色形成的结构,教师角色结构自社会分工分化出教师以来就持续变化。古典教师角色以对真知的求索为出发点,以对文化的继承为平衡点,以对责任的传递为着力点,他们是真知的先行者、文化的薪传者和责任的承载者(阿伦特,2011)。建立在市场理性基础上的工业社会解构了传统社会关系,谋生技能或赚钱能力成为受教育者的首要需求,真知、文化与传承等价值观显得落寞而迂腐。通过考试遴选人才是工业社会科层制的要求,考试的指挥棒效应影响每一位教师的生存和发展,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行为的规训者和“无思”的平庸者(陈亚凌,2019)。
随着传统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教师从灵魂工程师到教书匠的转变不可避免。后工业社会呈现了复杂而矛盾的景观,一方面,网络化抹平了世界,知识似乎在超媒体上唾手可得,短、平、快的市场培训冲击了常规校园教学;另一方面,虽然大部分人的绝对财富在增长,但就社会比较而言,网络更有利于精英阶层获得更多新增财富。后工业社会有三大力量塑造生活的样式,政治决定财富的生产和分配,商业决定工作的配置和待遇,媒体决定信息的披露和操控,这三者分别以意识形态、就业市场和社会心态的途径渗透到教育中。后工业社会为教师角色设置的舞台、剧本和情景既有传承也有变革,他们仍然是知识传授者,还必须是知识批判者,因为信息需要被甄别真伪;他们仍然是行为的规训者,还必须是行为的建构者,因为社会正经历重建;他们不再是无思的平庸者,而是过去和未来的引领者,因为人们需要在碎片化时代寻找精神家园。总体看,后工业社会教师的角色结构更复杂而多元,他们需要引导青年精英们拥抱主流文化、适应市场需求、持积极生活态度进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