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理论依据
国外学者在20世纪中叶就开始关注学习动机和第二语言成绩的联系,并从不同角度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动机进行归类,主要包括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等几种代表性分类。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关注外语学习的动机与相应的教学策略,并结合我国学生学习外语的实际情况,将英语学习动机理论和模式从深度到广度进行拓展,如文秋芳(2001)将英语学习动机分成了表层动机(为了工作、工资等表层物质刺激)和深层动机(为了兴趣、知识等深层物质刺激)。
笔者在知网以“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为关键词,搜索2010年后的相关文献,均以个例量化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附带提供部分教师应对教学策略。马可利在《非英语专业文理本科生英语水平差异分析及教学对策》一文中,以计算机、电子、汉语言以及心理学四个专业的学生在学科背景、英语学习动机、课外投入学习时间以及班级英语学习氛围等方面进行了比较(马可利,2014)。该研究虽然以文理科学生差异为切入点,但并没有完全把英语学习动机列为主要考察内容。杨媛媛分析了艺体生与非艺体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差异性,以提出合适的教学策略(杨媛媛,2016)。袁树厚、纪玉华采用微变化研究法,动态考察了四名商务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课堂学习动机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认为学习动机变化受学生自身英语水平、课堂学习内容、教师语音语调及智能手机等因素的影响(袁树厚,纪玉华,2017)。李炯英、刘鹏辉(2017)以607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探究我国不同专业、不同外语水平、不同性别的本科生外语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把学习动机分为三个维度,即学习愿望、学习目标、努力行为及学习态度,认为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除了学习愿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其他三个维度(学习目标、努力行为以及学习态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外语高、中、低水平任意两组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四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与女生在四个维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远胜于男生。
总体来看,现有研究认为,不同学生群体学习动机差异客观存在,并影响着教师教学策略的制定,但是尚未出现针对文理科学科差异对学习动机影响的专门研究。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显著差异,这一差异影响了他们的英语学习水平以及课堂反馈,面对这一情况,教师需要针对其差异做出相应的调整,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