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不同语言能力的学生对于自主阅读的态度和感知是否具有一定的差异
针对不同语言能力的学生,他们在自主阅读中的选书、对于自主阅读的态度和感知是否具有一定的差异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根据两个班级的学生在一学年学习结束之后的英语考试分数进行分组,在45人中,我们选取了考试成绩排名在前15名和后15名的学生,分别组成高分组和低分组。两个学期高分组和低分组的选书情况如表10-2所示。
表10-2 高分组和低分组选书情况表
续表
从表10-2中我们可以看到,高分组学生选书范围为10本,低分组为11本,范围相差不大。高分组选读最多的三本书为《怦然心动》《了不起的盖茨比》和《相约星期二》;低分组选读最多的三本书为《怦然心动》《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无人生还》(与《老人与海》《肖申克的救赎》并列)。从选书最多的三本书来看,也差别不大。针对最喜欢的三本书,高分组的自我感知的难度系数:《怦然心动》为5.05,《了不起的盖茨比》为7.3,《相约星期二》为4.5;低分组自我感知的难度系数:《怦然心动》为5.45,《了不起的盖茨比》为7.5,《无人生还》为7.75。从自我感知的书籍难度来看,高分组和低分组也没有大的差别。两组的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经过了一个学期的阅读训练之后,在第二学期的选书过程中,高分组同学基本都放弃了难度系数较大的书籍,在第一学期中大家公认的难度最大的两本书,《达·芬奇密码》和《了不起的盖茨比》,在第二学期中无人问津。在第二学期的选择书籍的理由中,有同学提及自己第一学期阅读的书籍难度稍大,这一次想换一本难度系数较小且有趣的书籍。我们梳理了高分组和低分组选择《怦然心动》和《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理由,发现基本上也没有较大的差异。选择《怦然心动》大多因为对此感兴趣,和自己年龄相关,书籍阅读难度不大。而选择《了不起的盖茨比》也大多因为以前看过中文版本的小说或者看过电影。因此,从选书的角度来看,高分组和低分组没有明显的差异。
针对学生阅读方式的调查表明,低分组绝大多数同学都采取了中英文相结合的方式,在阅读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查阅中文版本。高分组也有部分同学采用了相似的方法,但是还有三位同学提及很少查看中文翻译,尽量采用英文版本进行阅读。从这一点来看,高分组有部分同学对于英语阅读中遇到生词的解决方法和低分组略有不同,他们会尝试尽量采用语境的方法,帮助自己解决阅读困难。
针对学生的阅读感悟,我们发现在低分组同学中,13名同学持积极的态度和感知,认为该阅读训练活动对于自己的英文阅读能力有提高和促进作用,书本较为有趣,引导自己去领悟了一些人生道理和处事法则,两位同学表示收获不大,书本没有什么趣味。高分组同学15人中,14人都持肯定的态度,认为在词汇量、句子结构等方面都有一定收益,同时也了解了一些人生哲理,如生活不是事事如意的,要学会取舍。一位选择了《达·芬奇密码》的同学客观描述自己的收获是阅读难度比较大,生词较多,宗教色彩太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阅读难度。该位同学在完成一个学期的阅读之后,曾经在班上主动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指出这本书在目前的阶段难度颇高,不推荐班上其他同学进行阅读。此外,我们询问大家是否有必要继续课外自主阅读活动的时候,低分组同学全部选择“是”,但是高分组同学中有两位选择“否”。
本研究主要通过多个题项,以问卷的形式来了解学生为期一年的阅读体验。从学生的阅读体验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大多数学生对于该课外实践活动持一种积极和肯定的态度。同时也认为该种活动对于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具有一定的帮助。
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该活动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从学生的选书情况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在平台提供的26本书籍中,实际选择数量均在10本左右,因为过多的选择有时候会导致学生选择的困难,如果可以根据学生的选择,针对这26本书进行进一步的筛选,也许将更加有助于学生进行有效选择。其次,学生的难度估计大多是基于对所选的书籍的词汇难度来进行评判的,网站也给出了书本的参考难度,但是网站的难度是依据什么数据而得出的?这并不明朗,而且学生的难度评判和网站所给予的难度参考之间具有一定的差距,如果后期平台能够更好地依靠一定的科学数据,比如生词量、结构、文化背景、篇章结构等给出参考难度,则将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于书籍的选择。目前对于国外名著,可以通过兰斯阅读指数进行标注,笔者查找了以下几本书的难度系数,发现这些书籍的兰斯阅读指数分别为:《了不起的盖茨比》1010L,《人性的弱点》1020L,《肖申克的救赎》890L,《追风筝的人》840L,《怦然心动》720L。数值越大,则表明阅读难度越大。这样的阅读难度系数也许比好策平台提供的大多为5、6、7的难度系数要更加精准一些,也能够更好地给学生一些借鉴。
再者,我们可以从学生的阅读方式的选择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依据看中文版本的书籍、欣赏电影等方式来完成对于英文文学名著的阅读,这样的方式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丰富他们的文化背景,然而也背离了我们希望学生通过阅读英文原著提高英语素养的初衷。因此,如何有效促进学生的阅读,如何激励学生阅读英文原版书籍,还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思考。笔者认为,我们或许可以在学期中,让阅读同一本书籍的学生在一起进行小组学习,通过讨论故事情节、解析原著语言点和篇章结构来促进学生的阅读。最后,学生对于该项活动的肯定态度表明阅读平台的实践活动值得进行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