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国内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就是学习的驱动力,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态度的深层原因,主要体现为学习的态度和意愿是否强烈、主动和积极。国内外语学习者一般属于工具型动机学习者,他们在国内学习外语往往也能达到较高水平。

在外语学习中,动机强烈者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遇到困难时也能独立自主地寻求解决办法。动机不强者在学习中可能处处被动,一遇到困难就会退缩。因此,如何建立外语学习的动机、培养外语学习的兴趣就成为外语学习中很重要的问题。

很多研究者都从积极启发学生入手,来探讨如何增强学生学习外语的动机。由于国内学生以工具型学习者居多,这些研究者都对这类学习动机展开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在现有的文献中,研究者一般都从教师视角展开分析:在机辅语言教学方面,有蒋苏琴(2005)、朱静(2009)等发表的研究论文;口语方面有孟博(2016)等的研究文献。这些探讨文献都验证了动机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动机也是驱动语言学习的原生动力;学习动机强烈的学习者有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从而取得较大的进步;反之,缺乏强烈动机的人会把语言学习当成负担,处处消极被动,不愿挑战自我。很多学生把应考作为语言学习的全部目的,他们在外语学习上不追求外语技能的充分发展,而单纯追求考试成绩。

2.2.2 自信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对自身能力、水平或表现有信心。有自信者焦虑就少,动机更强,在学习上就更为进取,因此也就能更快地提高语言水平,有更多进步的机会,收获更多自信。缺乏自信者焦虑程度更高,对学习前景缺乏信心,在学习中不够积极主动。外语学习要求有大量且持久的语言“输入”,还要有一定量的“输出”练习,方可实现语言习得。而在外语“输出”环节,难免会有表达问题,一旦自信缺失,学习者就会担心说错而放弃举手发言,口头表达能力又怎能提高?所以教师及时给予学生鼓励性的积极评价,使其不断收获正面的反馈、进步的乐趣,就会累积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的自信和动力,学习兴趣更为浓厚,前进动力更强。

2.2.3 焦虑

焦虑是对自身尊严、名誉或学业成绩有可能产生损害的一种担忧。在外语学习中,它表现得比较明显,特别是害怕由于犯错或表现不佳而出现有失颜面或得分很低等窘境,这多半是一种由自我信心不足而引起的过度忧虑。研究结果表明,语言基础越差,其焦虑程度就越高,焦虑会对外语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学生的成绩越好,焦虑程度就越低。在二语习得中,焦虑与进步是成反比的,焦虑越多,则进步越少;焦虑越少,则进步越多。与此相关文献有:阅读方面,有朱天逸(2018)、王晓燕(2019)、贾蕾和李英涛(2019)发表的文献;口语方面,有孟博(2016)、白羽(2019)、来春燕等(2019)发表的文献;听力方面,有吴泽琼(2008)、彭治民等(2008)、林海英(2010)、陈春芳(2016)、刘兰君(2019)发表的文献;听说方面,有于瑞瑞(2016)发表的研究成果;艺术外语方面,有张娟娟(2018)、刘钇彤(2019)发表的文献;网络英语方面,有蒋苏琴(2009)、杨峰(2010)发表的文献;第二课堂活动方面,有尹玖红等(2017)、徐哲钰等(2017)发表的文献;教师语言方面,有任清英等(2005)、肖天洪(2009)、季叶(2009)、冯国华(2010)发表的文献;词汇习得方面,有周翠凤(2017)发表的文献。以上研究者从不同语言技能的角度出发,倡导创造语言学习的恰当氛围,打破情感屏障,来促进二语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