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总结
笔者通过学生上课的反应、课后对话以及收集意见,汇总学生的课堂反馈。总体来说,大部分学生表示对课程非常感兴趣,认为增添了人文知识后的课堂新颖有趣,学生参与程度高。新闻班的同学认为在英语课上也可以深入阐发他们的想法是之前没有过的经历。光电班的班干部也在反馈中表示同学们的参与度较第一学期明显有所提高。很多同学认为课程激发他们去思考一些以前从来没想过的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启蒙。但是,评价也有负面的。有学生认为,这样的课是“水课”,因为没学到具体的知识,不像微积分等课程可以学会公式并可以立即应用到实践中去,一节课没学就会落后。英语课应该以语法、讲题、做题等传统为主,毕竟期末考试英语的加权较高,我校学生的课业压力也较大,文化等内容属于鸡肋,考试不考,因此学了没有实际功用。话题的讨论内容与考试关联不大,应当多讲词语搭配、考试技巧等有用的东西。
从期末成绩来看,光电班和药学班成绩比第一学期有显著提高,但新闻班成绩不如第一学期,笔者对此也感到困惑,因为不论从学生参与度还是写作口语基础来看,新闻班学生都有明显优势,当然考试成绩涉及其他方面的因素,而且,由于第一学期并非作者授课,故无法根据变量进行比较性研究以获得科学结论,来测试目前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根据学生的反馈,大学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似乎处于问题的两端,并不容易调和。笔者希望学生在以理工为主的大学中能够深化对社会现象等方面的人文思考,但学生的课业压力是显性的,人文教育的成果很难在短期见效,在目前的考试评估体系中似乎也难以有立竿见影的评定,因此笔者考虑在下一学期的教学中增加语法、做题方法等工具性内容,尤其是对课业压力更为突出的理工科专业适当增加这类内容的比例。
本教学反思基于经验而撰写,主要来自笔者的观察和与学生的交谈,由于笔者实证研究背景的缺失,不能够科学地制作问卷调查,缺乏必要的数据和理论支撑,从方法和结论上都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这些问题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教师教学以及应用语言学相关理论进行验证和补充。本教学反思也是笔者对大学英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思考。笔者的教学策略以人文性为导向,满足了学生对西方文化文学的好奇心,但如何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是一个问题。工具性涉及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而学生对语言学习本身的兴趣缺乏充足的学习动机,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是笔者下学期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