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情感过滤假说

1 情感过滤假说

最近几年,笔者关注的重点之一就是各种情感策略的运用,试图从教学方法和策略上改善教学效果。也有学者称这种教学方法为情感教学法。

情感指一个人在学习上的一种动机、态度或情绪等。情感因素关系到学习效果的好坏,一直都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研究课题。“策略”一词源于希腊语,指为解决某问题或达成某目的而刻意设计的一套方案(雷伯,1996)。“学习策略”是为达到学习上某一目的而准备的行动计划(潘亚玲,2004)。“学习情感策略”主要是指针对学习者情感因素特征而采取或制定的教学策略。因此,对学习情感策略的研究和开发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

Krashen(1985)将心理语言学研究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勾勒出一幅立体的第二语言习得模型,称为“监察模型”,包括5种假说,其中情感过滤假说认为二语习得主要受情感因素影响。Krashen认为,在二语习得中,向学习者输入可理解语言是习得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不能单从语言输入来判定二语(或外语)习得成功是否,还要考虑学习者的差异。

Krashen(1985)认为,情感过滤器就像一道屏障,会影响学习者对可理解知识的消化吸收。也就是说,情感屏障坚固时,习得者就算接触了可理解性语言,也不会产生语言习得;当情感屏障不坚固时,且习得者可接触到大量可理解性语言,它就能激活语言习得机制,产生语言习得。影响外语习得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动机、自信心和心理焦虑(Krashen,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