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讨论与评价

4 讨论与评价

结合上述两个量表与框架,笔者进行了自评。虽然两个量表各有侧重,但是反映出的问题或多或少还是有重合的部分。总体来看,在今后的工作中,笔者应该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提升教学实践,重在教学阶段的连贯性和包容性;二,加强个人的学习,加强自己学术的活跃度;三,深入了解学生,探究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习者的自主性。但是这都离不开笔者作为教师,应该学习并培养自己的高校教师自主性。

Teng(2019)认为仅仅将教师自主概念理解为教师不受控制的自由权利,教师进行自主教学的能力,教师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或教师作为学习者的自主性是不够的。他认为,只有当教师努力培养自己适当的专业知识、监控自己工作的能力、验证自己教育发展的意愿和培养学习者自主性的意识时,才会产生这种教师自主性。

但是影响教师自主的有两种行为:一种是对教师自主有支持作用的,另一种是限制的(Teng,2019)。Teng(2019)还总结,限制教师自主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孤立,缺乏信任与交流,对教育目标认识不清,对自己的发展定位不清等。在今后的工作中,笔者认为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避免这些不利的因素,去实践积极有效的方法。笔者认为自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事教师职业的个体不具有孤立性,应该是合作的、交互的。要加强并珍惜同侪的合作与交流。相互信任的合作需要相互尊重,相互畅所欲言,探讨疑虑,分享成功的喜悦,交换建设性的意见。同时,这两个量表再次印证了高校教师作为教师和研究者在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笔者作为高校新手外语教师,应该为自己的专业发展做好定位,包括对教学理念的理解,对教育教学目的的领会以及对自己专业身份的深刻认知。在此基础上,要培养和发挥自己作为教师的主动性。作为教师,正如Harris等(2001)的建议,教师之间的合作可以帮助他们学习和尝试新的策略,教师可以更好地控制他们的课堂和教学过程。同时,要与有经验的教师同行多多交流,获得他们的指导。比如,在学术英语这门课的教学中,笔者多次与同事李伟平老师交流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材料、教学方法等,受益匪浅,迅速厘清了学术英语在国际与国内课程的不同设置。至于自评量表中所体现的对听力与语音的教学的忽视,笔者上学期去徐喜文老师班上听课,他将元音纠音作为每节听说课课前的小练习,这看似不起眼的小练习,却着实能系统而细致地帮助学生提高听说水平。作为研究者,加强与同伴的交流与联系能更好地促进自己在科研上的活跃度,要树立团队意识,避免闭门造车。相互交换研究前沿信息、会讯及研讨等,对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价值。同时,与其他新手教师的交流也是非常有益的。因为处在同一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相似的问题与困惑,在与同龄同伴的交流中可以产生思想上的碰撞,更好地为教学中遇到的棘手问题提供解决办法。除此之外,作为一名新手教师,院系对新进教师的支持与帮助也使笔者受益匪浅。比如定期举行的青年教师学术交流会,为新手教师提供了相互了解彼此的研究领域的机会,从而能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教学与科研。

第二,增加与学生的对话。因为作为新手教师,还处在自己专业发展的生存期,因此笔者会较多地关注与自身相关的问题,如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但是,有效地与学生保持合作对话(collaborative dialogue)能帮助笔者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使自己的教学实践能更具有包容性,并且能通过学生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反馈,及时进行改进与创新。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因为笔者所教的大部分学生都是刚刚入校的大学一年级学生,他们难免已经习惯了多年传统应试教育下的外语学习,会比较依靠老师,习惯于有正确的答案,等着老师告诉他们该做什么,拒绝批判性的思考。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在信念上进行转变:成为一个自主的学习者。合作对话的方式能促进师生的有效沟通,从而使师生在教学实践中能更快地适应彼此,也从客观上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主学习的意识。

总而言之,高校教师发展,不能仅仅被动地依靠外部的评价标准去衡量教师个体。相反,首先要在教师个体中产生教师自主的反应。通过选择不同的教师自我评价量表建立有针对性的自我评价,再综合对比结果,能实现对自己教学与专业实践的系统、全面的反思。对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水平,明确高校新手外语教师专业发展轨迹有非常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