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课后作业二:小组作业
小组作业包括每个学期的日常的小组作业和大任务式作业。
2.2.1 日常小组作业
日常小组作业可以让学生互助学习。精读课上布置的口语练习或课文段落的讲解任务,也需要小组在课前准备好,有时候需要用PPT的形式来讲解。例如全球化这个单元的精读课文,笔者提前给每个小组分配了与课文主题或段落讲解相关的内容,同时需要限定好时间来管理课堂教学。在《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4》关于艺术主题的单元,笔者会提前一周布置小组任务,每个小组提前准备两种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绘画、建筑、音乐或其他艺术形式)的介绍,做好PPT或其他音视频材料,在下一次听说课时每组派2名组员上台展示。这个小组活动已经连续在两届学生中进行了实践。从台下听众的反应看,大家的兴趣都很浓厚,台上的小组成员也准备得较充分。问题却依然存在:①学生还是缺乏时间观念,没有把老师规定的时间作为准备工作的一个考虑因素;②PPT的文字不够简洁,大段文字较多;③上台讲解的组员有些开始是中英夹杂,到后来就干脆直接用中文讲解,所以我对学生的准备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每次活动之后,老师还是需要进一步反思如何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更加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与互动。小组作业的效果如何?教师需要经常观察并反思,每次从小组上台讲解及台下学生的反应可以看出,确实有一部分学生对此没有兴趣,并没有真正参与教学活动。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小组活动的有效度如何?老师在活动之后的指导和评估是否到位?这些问题总是萦绕在笔者脑海里。
所以,基于各届学生小组活动的准备及反馈情况,可以看出老师在布置每一次小组活动时都需要提前设计好每一个环节,对小组长提出更高的要求,并让小组长保证每个组员都有足够的参与度。这直接跟每个小组的打分挂钩,这样会促进各个小组的良性竞争,同时小组任务的完成效果也更加理想。
2.2.2 大任务式作业
大任务式作业耗时长,需要每个组员的分工配合,所以笔者每次都会提前给学生们布置。对于每一届新生,笔者都会在大一第二个学期开学时,把本学期的小组大任务布置下去,主要是采访武汉高校的外国留学生,探讨与他们相关的跨文化问题,并做成视频。这个视频拍摄的任务已经在几届学生中实施,所以笔者也是在不断总结如何让学生的收获最大化。由于这个任务涉及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需要做好分工准备,尤其是要对他们的采访主题进行审核,所以笔者会给每组学生发放一个时间规划表(project plan),让他们先在小组内确定好分工,准备各自的解说台词。在规定的时间内反馈给老师,由笔者审核他们的主题是否可行,是否有内容可以进行深度挖掘。
在第4周交上来的小组规划表里,笔者总会去掉几个采访话题。因为有些话题谈论得过多,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例如对社交平台和中西饮食差距的看法等常见的话题),笔者一般会让他们小组回去商量,同时笔者会让他们在知网上面查找一些与留学生相关话题的文献,增强他们对留学生群体的了解。在每个时间节点,笔者会提醒他们应该完成视频采访或后期制作中的字幕添加和视频剪辑工作。整个大作业完成后,需要利用课间时间播放每组的采访视频,同时老师会给出一些点评和反馈。笔者还会在“微助教”平台上设置一些问卷,来调查学生对于本次小组采访的体验和感受。这样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反馈,来及时调整下一次小组大任务的设置。
以下是小组项目规划表(表9-1)及范本(表9-2)。
表9-1 小组项目规划表(Our Plan for the Project)
续表
表9-2 学生小组项目规划范本
续表
续表
将以上内容打印出来分发给每个小组,让各个小组讨论他们感兴趣的采访主题并进行分工。
教师的反馈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各组的话题给出修改建议,例如有些小组的采访话题过于老套,依然是谈论社交媒体或国内手机支付的便利性,笔者会让他们去知网上参考一些文献或直接给他们一些文献(见图9-1),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外国留学生在中国高校的现状。然后笔者会对每组提交的小组规划表及各成员的解说词部分进行内容和文字的审核。
第二阶段:针对每组最后提交的视频,会就视频整体的内容编排、每个部分的切换及字幕等给出反馈;同时也会选部分小组的视频在课堂上播放,进行小组间的互评。
图9-1 关于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的部分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