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自我评价实践

3.2 自我评价实践

在前文中,笔者罗列并简要介绍了常见的五种外语教师自我评价的量表。考虑到笔者所处的具体环境,笔者选择SAT和CFTEAP这两个量表对自己进行自评。选择这两个量表的主要考虑是笔者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即大学英语和学术英语两门课程的教学。两门课程的侧重点不同,大学英语的落脚点是英语语言的学习,而学术英语以英语为基础,注重基本学术素养与技能。因此,笔者认为用不同的量表对本人所任教的两门课程分别进行自我评价,能够得到更为全面系统的结果,也能为笔者今后的工作方向提供更加明确的建议。

3.2.1 量表自评一:SAT

在SAT量表的自测中,教师在每个专业实践中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四个发展阶段来体现:①意识,指教师听说过该专业实践;②理解,指教师了解该专业实践及其重要性;③参与,指教师在工作中展示出该专业实践的能力;④融合,指教师在该专业实践中表现高水平的能力,并要对教师的十二种教学实践做出评价。通过表3-2可以看出笔者在学科知识(Knowing the subject)和包容性教学实践(Using inclusive practices)方面略显薄弱。

表3-2 SAT量表自评

对照CPDF(Continuing Profession Development Framework,职业发展框架)的说明,“Knowing the subject”包括六项内容:①发展和展示自己的目标语的语言能力,为学习者树立良好的榜样;②培养学习者对语言系统的认识;③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资源,教授和练习目标语的语言技能;④掌握与教学主题有关的参考资料,并有效利用这些资料支持教学;⑤了解语言习得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如何与具体的教学情境相关联;⑥反思自己的学科知识及应用方面的优缺点。针对上面所列出的六点,笔者认为自己在第三点最没有信心,即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资源、教授和练习目标语的语言技能。在说明中,对目标语的语言技能列出了十一个小点,包括①语法;②词汇;③语音;④听力、阅读、写作和口语;⑤语域;⑥体裁;⑦交流策略;⑧社会语言学技能;⑨学习策略;⑩英语的多样性;⑪与其他语言的对比分析。在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反思中,笔者发现对听力微观技能的讲授,尤其是在语音方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是有所缺乏的,这也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比较不自信的方面。原因有两点,一是教材中没有语音专项模块;二是笔者以前认为语音教学应该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点,大学英语的重点应该放在对语言的运用和把握上。因此,就听力来讲,自己的教学中对听力能力的宏观讲解就比较多,而微观技能则涉及略少。但是这就是自己在教学上的误区,自己认为的非重点,并不等于不用教。我校学生生源比较广泛,有学生所在的生源地高考不考听力,所以学的还是“哑巴英语”。相对于其他生源地的学生来讲,这些学生难免在口语和听力上需要更多的指导。自己以前在教学中会特别关注高考不考听力的学生,督促他们平时多练习听力,但是没有对他们具体的语音学习进行指导。这一点是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的。

而在包容性的教学实践(Using inclusive practice)这一项目中,要求教师对学习者的多样性有一个全面而细致的了解。其实这一点与上面的学科知识也是分不开的。只有对自己学生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在学科知识的教学中分清轻重缓急。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到所有学习者的情况,比如语言水平、地域、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教学的机会。同时,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情绪与心理。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转折期,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上大学可能是他们第一次离家过集体生活,而来自人际交往、学业以及家庭的压力会使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更加细腻敏感,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大背景”,也要了解学生的情绪心理的“小气候”。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教育教学的包容性。因此,有效的教学不仅仅在于教师知道有什么,什么内容可以教,而是教师知道怎么教,学生能接受并自己运用,什么是学生所需要的。而当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时,他们可以没有压力地表述出来,与教师进行平等的交流。而这一点也是在不断地对教学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的过程中,慢慢总结出来的。接下来,就要付诸行动,将这些问题在每堂课中实际落实。

3.2.2 量表自评二:CFTEAP

在学术英语教师能力框架(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Teachers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中,教师能力分为了四项内容,即学术实践(Academic practice)、学术英语学生(EAP students)、课程发展(Curriculum development)、项目实施(Programme implementation),如表3-3所示。

表3-3 CFTEAP量表自评

续表

该框架面向的群体为学术英语课程的教师,旨在推动教师的自我评价与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以达到教师发展的目的。笔者认为自己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需要加强的是学生自主(Student autonomy)和个人学习、发展和自主(Personal learning,development and autonomy)这两个方面。

其中,在学生自主(Student autonomy)项下,笔者认为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需要加强以下两个方面:①将学习活动按照引导—辅助—自主的顺序组织(stage the sequence of learning activities from guided to facilitated to autonomous);②以小组活动或者一对一的辅导培养学生的自主性(foster student autonomy through group activities as well as one-to-one tutorials)

在课堂的学习活动组织上,笔者在教学中做到了引导,从引导到自主之间的过渡带,即教师的辅助(facilitating)作用是笔者接下来应该好好学习的内容。笔者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认为只要把课堂目标和内容设置好并完成就可以了。但这其实是远远不够的。这相当于直接从“引导”跳到了“自主”,因此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课堂任务或者课后任务之间的连贯性不够,有时任务之间的难度甚至会很“陡”。因为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而不是仅仅完成一个个外在的教学任务。那么自己的教学实践应该是以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为目标进行教学设计的。这就回归到前文所讲的辅助性教学理念的理解与实践:teaching as supporting students'learning。以学生为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地构建意义和知识,教师只起辅助作用。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才能明白学生的获得感的源头。至于第二个方面,在笔者的教学活动中,小组活动是比较频繁的,但是一对一的面对面辅导却没有系统尝试。应该尝试每周为学生提供office hour的一对一辅导,这样其实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另外一个方面是关于教师自主的,即personal learning,development and autonomy。自己做得不够的有两点:①engage with academic research and literature to inform own practice and communicate these ideas to colleagues;②review an article/book/teaching journal or provide evidence of action research/conference presentation/published paper。第一点主要就是自己要做到research-led和research-informed teaching两者兼顾,要时刻挖掘领域内前沿的方法与理论。第二点就是要加强自己的学术活跃程度。比如,持续密切关注学科领域线上线下的学术资讯,多参加学术会议,多动笔写,使自己能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时候,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比较细致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