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教学反馈

5 教学反馈

2018—2019学年的两个学期都是根据学生课外自主阅读选的书籍进行分组。但是,在第一学期,只是要求小组成员利用网络在业余时间进行交流,结果发现很多学生只是被动地阅读,仅仅满足于完成网上布置的读书任务,几乎不参与小组的课后阅读交流。有的学生甚至只是敷衍地完成网上布置的作业,或者去找到相同的电影看看,应付网上的作业。通过访谈发现,虽然我们在开学之初,在好策平台规定了读书任务和进度,但是缺乏监督机制,导致大部分学生只是敷衍了事,因为不管他们阅读到了什么样的进度,都没有人知道。以学生选书为例,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在第一学期选择了《怦然心动》。为什么这本书如此受欢迎呢?其原因不言而喻,这本书字数不多,而且大部分学生在中学期间看过这部电影,所以完成阅读任务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挑战性。但是,仅仅依靠监督机制是不够的,毕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到了第二学期,教师要求学生把课外自主阅读的书籍在课堂进行分享后,大多数学生的读书热情被点燃,他们发现读书不再是一个人的事,他们身后有一个团队需要去合作,去分享。只有自己主动去阅读,去收集素材,上课才有内容去和别的同学分享,才能从每一次分享中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样的成就感又推动他们更加用心阅读,为下一次分享做好充分准备。与此同时,很多学生在别的同学分享的内容中,看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忽略的内容。还有一些同学把自己阅读中遇到的困难也记录下来,在分享之余请教其他同学。这样一来,读书分享活动让大部分学生把好策平台上的读书活动从以前的被动应付变为现在的主动吸收,从而使自己的阅读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课前仔细做好笔记,课堂上认真分享,极大地增强了他们读书的兴趣。在活动过程中,笔者观察到,有的学生甚至还专门准备了读书笔记本,把点点滴滴的读书心得都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有的学生专门收集书中有趣的单词、短语、经典对白等。笔者鼓励这些学生把自己的读书笔记拍照分享到班级的群里,供大家学习。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中可以看到,大部分学生认为课堂上增设了读书分享活动后,极大地提高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阅读的自觉性,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很快调整自己线上线下的阅读模式。由此看来,很多学生的课外阅读在下学期的完成情况是比较好的,没有流于形式。在我校第一届大学生英语原著阅读读书分享活动中,我们班两名同学入围复赛。其中一名选手最后获得了大赛的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