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老师介绍型

2.1 老师介绍型

Unit 1的标题是“The Pursuit of Happiness”,这本是一个一般性的易懂的话题,但作者在定义happiness时,分别从the greedy extreme和the spiritual extreme两个方面给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定义进行对照论证。其中后一个定义是to think of happiness as the joy of a holy man of India will do to set the spiritual extreme。理解的关键点是the joy of a holy man of India,通过提问,笔者了解到,尽管印度是我们中国的近邻,但学生对这个国家的了解非常有限,大多局限在“人口众多、贫穷”,“印度女性大眼灵动、身材曼妙”等一般性的或外在的特征上,更不知道a holy man of India是指哪一类人,他们的joy又是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自然也无法理解the spiritual extreme of happiness,因此,通过提取这个人文知识点,笔者准备了相关的演示文稿向学生们介绍了印度这个国家复杂多样的宗教概况,通过数据让学生了解宗教既是印度人的信仰,也融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而印度教“圣人”即苦行僧,他们的joy就是苦修以表达他们的信仰,为此苦行僧们可以放弃他们在现实社会里的一切,包括财富和家庭等。通过介绍学习,学生们终于明确地理解了印度圣人与西方人完全不同的幸福观,同时也了解到世界上除三大宗教之外的印度教、耆那教等宗教知识,而且正是不同信仰的存在才导致世界上不同种族、民族不同的幸福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除此之外,笔者也借此时机推而广之地让学生们对比印度圣人与中国历史上的各类“圣人”,如与孔圣人、诗圣杜甫、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医圣张仲景、药圣孙思邈、茶圣陆羽等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明白,不仅东西方文化千差万别,哪怕同是东方古老文明,印度和中国其实也有着非常大的文化差异。不同文明之间要互相尊重,求同存异,交流互鉴,共同发展,才是我们应该持有的文明观。

Unit 3的标题是“Humans in the Amazon—A Long-Lost History Comes to Light”。笔者提取的人文知识点是:①the Renaissance;②Europeans'exploration of the new land;③collections housed in European museums as a“window”into ancient cultures;④ancient American cultures;⑤archaeological studies。知识点①和②分别是关于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欧洲人进入新大陆的背景知识,这两方面的内容曾反复出现在大学英语教材里,因此要求学生们进行课外拓展,笔者在课堂上仅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表达他们对这一历史时期是否有什么创新性的认知和看法。知识点③的提取是因为笔者注意到现在的大学生大多对博物馆缺乏了解,也没有兴趣,认为那些藏品不过是些陈年旧物、老古董而已。通过对这一人文知识点的强调,笔者希望学生能够认识到“collections in museums”是历史上各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或科学价值,是我们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工具,也是我们回答人类终极问题,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依据所在。知识点④将在后文“小组任务型”中论述。提取知识点⑤,是因为正是由于课文里描述了现代社会的各种考古发现,才使得这些文物“重见天日”,了解考古学的概念和意义是深刻领会这篇文章的论证要点的重要前提,而当笔者提出问题“What is archaeology,and what do archaeologists do”时,不出意料,有学生调侃地说:“挖坟、盗墓!”因此,笔者解释说,现代考古学绝不是所谓的“盗墓挖宝”,而是一门由多学科交叉合作的科学,是根据古代人类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或遗迹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轨迹的方方面面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