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外自主阅读

1 大学英语课外自主阅读

教育部2017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求。

这里明确提出了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之一。关于自主学习的定义众多。Holec(1979)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一种能力,Little(1990)则认为自主学习是个人品格,Benson(1997)认为它是教育体系中学习者的权力,而Aoki(2000)更关注自主学习者本人,指出这些学习者明白为什么学、学什么以及如何学,所以他们能控制自己的学习,制定并完成学习计划、评价学习结果,真正为自己的需求和期望服务。Butler(2002)指出了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认为改善学生学习状况的有效途径是把他们培养成自主学习者。20世纪80年代,美国自主学习理论的著名专家Zimmerman(1986)指出真正的自主学习者在元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由此可以看出,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广泛关注,培养学习者自主性成为近三十年来外语教育界的共识。

印辉(2004)认为学习自主可以在包括课堂教学在内的各种环境下培养,提出教师有理由提供众多的课堂合作活动,来创造一种共同分担责任并有利于培养学习自主的环境。鼓励教师在学习自主方面给学生提供支持,以帮助学生能在自主学习中掌管好自己的学习。通过教材的选择、课堂任务与活动的开展、教师角色转变以及对学生的训练等,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基于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分析,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大学英语学习现状,邓跃平(2009)提出了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阅读的大学英语习得模式,这种自主阅读模式是基于课堂教学,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因为对于这些学习者而言,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是进行可理解性阅读输入习得英语的最佳时机。谢远利(2014)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分析了大学英语四级阅读测试对大学生课后英语自主阅读的反拨作用,其研究结果表明大学英语四级阅读测试对学生课后英语自主阅读有积极和消极的反拨作用,通过培养学生课后英语阅读的自主性和自我评价能力,突出教师的作用等能促进积极的反拨作用的发挥。

这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来说,他们从应试教育的高中课堂转型到自主学习模式,其实还是有诸多不适应。如果我们没有适当的管理监督机制,课外自主阅读完全变成了“放鸭子”,根本不能达到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根据学者关于中介理论的研究,龚嵘(2006)从微观角度分析了教师如何在多重交互关系中以学生为核心协调课堂情境:在学习者和学习任务、学习材料、同伴之间建立了多重交互关系(即学习者和学习任务、学习者和学习材料、学习者和同伴),确立了教师在该自主学习体系中的学习中介者角色。还有一些研究者把研究的视角聚焦在教师和学生身上,方芳(2010)从自我监控策略内涵入手,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阅读策略的培训,让学生掌握这些学习策略,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此同时,学生还通过自我监控策略来有效提高自己的自主阅读能力。黄芳芳(2010)探讨了如何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策略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提出阅读过程中的内部反馈是一个对阅读效果进行自我提问的过程,主张在每一个阶段的阅读中,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一系列的计划、检测及合理的自我评估。

因此,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通过不断摸索,笔者试图通过一定的课堂互动活动把课外自主阅读内容融入课堂教学,通过读书分享的互动活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指导,与此同时,高效管理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让学生逐渐学会如何高效进行课外阅读,如何自我监督、自我指导、自我评价,内化和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真正培养自己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