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大学英语课外自主阅读与课堂互动的有效对接实践与反思

多年来,笔者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一直十分关注学生的课堂互动,想方设法设计各种主题来提升学生的互动效果。但是,过去所有的互动都基于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来开展。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现代科技融入大学英语的教学,大学英语的学习有效地延伸到课堂之外。我校大学英语的学习除了教材之外,还添加了课外自主阅读内容,要求所有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好策平台注册选书,然后按进度进行课外阅读。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很多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仅限于完成基本任务。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利用好策平台的资源,笔者在自己的教学互动中引入阅读内容的读书分享活动,其重点之一就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同时,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读书分享活动中所反馈的情况,有效地管理课外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沟通能力。

1 大学英语课外自主阅读

教育部2017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求。

这里明确提出了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之一。关于自主学习的定义众多。Holec(1979)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一种能力,Little(1990)则认为自主学习是个人品格,Benson(1997)认为它是教育体系中学习者的权力,而Aoki(2000)更关注自主学习者本人,指出这些学习者明白为什么学、学什么以及如何学,所以他们能控制自己的学习,制定并完成学习计划、评价学习结果,真正为自己的需求和期望服务。Butler(2002)指出了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认为改善学生学习状况的有效途径是把他们培养成自主学习者。20世纪80年代,美国自主学习理论的著名专家Zimmerman(1986)指出真正的自主学习者在元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由此可以看出,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广泛关注,培养学习者自主性成为近三十年来外语教育界的共识。

印辉(2004)认为学习自主可以在包括课堂教学在内的各种环境下培养,提出教师有理由提供众多的课堂合作活动,来创造一种共同分担责任并有利于培养学习自主的环境。鼓励教师在学习自主方面给学生提供支持,以帮助学生能在自主学习中掌管好自己的学习。通过教材的选择、课堂任务与活动的开展、教师角色转变以及对学生的训练等,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基于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分析,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大学英语学习现状,邓跃平(2009)提出了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阅读的大学英语习得模式,这种自主阅读模式是基于课堂教学,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因为对于这些学习者而言,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是进行可理解性阅读输入习得英语的最佳时机。谢远利(2014)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分析了大学英语四级阅读测试对大学生课后英语自主阅读的反拨作用,其研究结果表明大学英语四级阅读测试对学生课后英语自主阅读有积极和消极的反拨作用,通过培养学生课后英语阅读的自主性和自我评价能力,突出教师的作用等能促进积极的反拨作用的发挥。

这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来说,他们从应试教育的高中课堂转型到自主学习模式,其实还是有诸多不适应。如果我们没有适当的管理监督机制,课外自主阅读完全变成了“放鸭子”,根本不能达到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根据学者关于中介理论的研究,龚嵘(2006)从微观角度分析了教师如何在多重交互关系中以学生为核心协调课堂情境:在学习者和学习任务、学习材料、同伴之间建立了多重交互关系(即学习者和学习任务、学习者和学习材料、学习者和同伴),确立了教师在该自主学习体系中的学习中介者角色。还有一些研究者把研究的视角聚焦在教师和学生身上,方芳(2010)从自我监控策略内涵入手,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阅读策略的培训,让学生掌握这些学习策略,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此同时,学生还通过自我监控策略来有效提高自己的自主阅读能力。黄芳芳(2010)探讨了如何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策略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提出阅读过程中的内部反馈是一个对阅读效果进行自我提问的过程,主张在每一个阶段的阅读中,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一系列的计划、检测及合理的自我评估。

因此,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通过不断摸索,笔者试图通过一定的课堂互动活动把课外自主阅读内容融入课堂教学,通过读书分享的互动活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指导,与此同时,高效管理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让学生逐渐学会如何高效进行课外阅读,如何自我监督、自我指导、自我评价,内化和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真正培养自己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2 合作学习理念

好策平台上的课外自主阅读书目全部是英文原著,所以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很多语言障碍,产生一种强烈的焦虑情绪。众所周知,在阅读理解这样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中,需要阅读者自身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并掌握一定的语法规则,通过使用这些知识、技能和语法规则来判断阅读材料中词语的含义,分析句法的表征等。因此,在外语阅读过程中,很容易表现出一种消极情感,即外语阅读焦虑。这种阅读焦虑与外语学习焦虑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过度的焦虑影响大脑对阅读信息的输入和加工,降低阅读效率,进而影响外语习得(陈洁瑜,李俊,2007)。

为了缓解学生在阅读英文原著中的种种焦虑情绪,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引入了合作学习机制。依据学生不同的阅读兴趣,在课堂进行分组。同一个小组的学生在注册好策平台之后,选择相同的书籍进行课外阅读,然后到课堂上分享。这样一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使用有效的策略来缓解因阅读障碍而产生的焦虑情绪,与此同时,还能提高阅读效率。具体实施参见后文。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家大卫就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学习模式(cooperative learning)。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所有学生被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通过相互帮助与协作,共同实现其学习目标(张法科,赵婷,2004)。这样的学习模式使得害羞、胆怯、内向的学生在低焦虑交际中互动,从而获得更多的交流机会,不仅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而且激发了他们更强烈的学习动机(陈洁瑜,李俊,2007)。

3 课外自主阅读与课堂互动的有效对接

课外阅读的目的是“读”,是一个“无声”的自主学习过程,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能有效地使用阅读策略的阅读者。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强化学生的策略意识和扩大阅读的选择范围来提高他们的策略抉择能力。文秋芳等(2004)指出,学习者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是策略的本质,是每个学习者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韩宝成(2018)提出了融语言、内容和思维于一体的“整体外语教育”理念,依据“整进整出”原则,设计高效课堂;教师通过创设语言使用任务,引导学生在交流互动、传递意义、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调用多种技能。在过去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只是简单地规定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任务,其实并没有太多关注具体学习效果,很多学生也因为老师的忽视而只是被动地完成网上布置的相应作业。

针对互联网环境下大学新生英语自主学习适应性问题,张雅(2016)提出教师的适当干预能有效提高大学新生在该教学模式下的学习适应性。自主学习策略培训、自主学习动力维持、自主学习过程监督管理是可借鉴的教师干预方式。黄云龙(2019)从形成性评价理论出发,构建了“学习时间+学习质量+学习态度”三维评价指标、学生和教师双重主体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监控体系,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增强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当我们把课外自主阅读的任务纳入整体教学内容之后,更能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不仅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加强课堂互动效果,而且把大学英语教学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再从课堂外拉回到课堂内,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

这个教学体的形成离不开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分配给每一个小组的学习任务要求小组成员只有通过互相合作才能完成。在这样的合作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明确分工,然后在组内通过分享自己的学习内容进行协助,形成小组成员的互动。这是一个有声的交互学习过程。由于这个“动”需要所有参与者的配合,为了更好地相互配合,参与的学生需要事先自主完成阅读任务,然后才有内容进行分享。Lee(1999)认为,阅读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焦虑情绪乃至自卑感常常源自私下进行的阅读行为。这种普遍存在的阅读焦虑情绪不仅制约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还严重影响这一语言的习得。但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提出自己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分析、分享,可以减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焦虑情绪,同时创造一个和谐、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而掌握语言知识,更好地获取信息。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学习实现了课外自主阅读和课堂互动的有效对接,也就是把“无声”的英语阅读和“有声”的课堂互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循环的教学回路(图11-1)。

图11-1 课外自主阅读与课堂互动示意图

4 实践

围绕课外阅读组织小组读书分享互动活动,把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形成整体课堂教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另一方面,在小组的读书分享活动中,通过合作学习进行一系列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同时有效地管理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任务完成情况。笔者在大学英语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具体实施如下。

4.1 按兴趣分组

首先,把要求阅读的课外书籍列举出来,一一进行介绍。然后,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挑选出学生感兴趣的几本书。选择同一本书的学生为一个组,每个组五到六名学生,具体的人数参照班级实际的人数,学生根据自己喜爱的书加入各个读书小组。一个小组人满之后,只能选择其他的读书小组。所有的学生分组以后,各个小组选出自己的小组长,然后在教室里把小组的位置固定下来,小组成员前后两排集中坐在一起。一旦选定位置,在整个学期所有的英语课上,学生都要这样固定就坐,便于课堂上小组成员之间完成活动,同时也方便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

4.2 读书分享活动

要求所有学生根据好策平台规划的阅读进度合理安排课外自主阅读时间,尽量做到每天完成一定的阅读任务,同时做好读书笔记,便于课堂分享。具体的读书分享活动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根据好策平台的读书进度,边读边分享。把每次阅读的笔记拿出来分享。第二步是“期末大放送”。所谓“期末大放送”,就是要求学生读完整本书之后进行一次分享。具体操作如下。

4.2.1 根据好策平台规划的读书进度,边读边分享

首先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读书分享,然后进行全班经典读书活动分享,各个小组在组内分享完了以后,再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分享。具体给出学生的分享指南如下:

Choose some sentences either with beautiful description or full of philosophy and read them loudly.

Pick out some new words or expressions and ask your team members to guess their meaning in context.

Pick out your difficulties and discuss with your team members.

比如,选择《老人与海》(The Old Ma n a nd the Sea)这本书的同学就提到了“But a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这个经典句子,感受到了作者海明威的硬汉精神。同时分析了defeat这个单词在同一个句子里既做名词又做动词的两种不同用法。类似的用法还有一句对老人衬衣上的补丁的细节描写:“His shirt had been patched so many times that it was like the sail and the patches were faded to many different shades by the sun”。前面一个patched做动词,后面the patches做名词;除此之外,句中对这些补丁的描写“faded to many different shades by the sun”(被太阳晒得褪成了许多深浅不同的颜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举例的学生不仅分享了这些好句子,还请其他同学帮助分析如何理解此处“many different shades”(因为太多补丁,而且常年在海上暴晒,所以晒得褪成了许多深浅不同的颜色)。

再比如选择《怦然心动》(Flipped)这本书的学生,分享了这本书中朱莉父亲一段非常有哲理的话,以及在朱莉最心爱的梧桐树被锯掉的时候这段话是如何影响她的:“A painting is more than the sum of its parts,”he would tell me,

and then go on to explain how the cow by itself is just a cow,and the meadow by itself is just grass and flowers,and the sun peeking through the tree is just a beam of light,but put them all together and you've got magic”。举例的学生不仅分享了这个句子,还请其他同学根据上下文猜测“peek”这个单词的含义。

有趣的是,学生在《怦然心动》这本书中也看到了shade这个单词。他们给出了这样一个例子:The sycamore tree had been at the top of the hill forever.It was on a big vacant lot,giving shade in the summer and it was so much fun to ride down。这里“shade”是指梧桐树洒下的绿荫。

在分享过程中,还有学生挑出了该书中下面这段话:“Some of us get dipped in flat,some in satin,some in gloss.But every once in a while you find someone who's iridescent,and when you do,nothing will ever compare”。布莱斯的外公借这段话开导布莱斯看到朱莉的优点,让他明白朱莉是很优秀的。最有意思的是,学生在网上找到这段话很多种不同的翻译,加深自己对这个句子的理解。“有些人沦为平庸浅薄,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可不经意间,有一天你会遇到一个彩虹般绚丽的人,从此以后,其他人就不过是匆匆浮云”,或者“我们当中的有些人平庸,有些人像缎子一样光彩照人,有些人浮华于外表。但有一天,你会遇到一个如彩虹般灿烂的人,当你遇到这个人,其他人都只是浮云而已”。但是,我们搜索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解释,可以加深我们对这句话深层次的理解:

单词dip意为“比较随意地蘸一下”,女娲造人的时候会边造边笑,做人嘛,最重要的就是要开心,上帝也一样,捏着每一个人,往容器里随便蘸一下(dip)。

单词flat、satin、gloss、iridescent是一个暗喻,flat是哑光油漆,satin是平光油漆,gloss是高光油漆,这些就是容器里面的东西了,从这个色调来说,并没有厚此薄彼。iridescent是那种亮闪闪的光泽,如阳光下的泡沫一样,五彩斑斓;所以上帝造人的时候,随手那么一蘸,每个人就有了不同的外表、不同的灵魂,来到人间过着不同的生活。

4.2.2 “期末大放送”——读完整本书之后的分享

所谓“大放送”,就是期末,当阅读任务即将完成的时候,要求学生重新读一读自己的读书笔记,然后整理出读书报告。这次活动主要是从整体上对自己所读的书籍进行梳理总结,然后再分享。具体分享的内容包括:

Talk about the plot which impresses you deeply,and tell us why you are so attracted.

Talk about the protagonist of the novel:his/her characteristics and qualities,or his/her stories,which touch you most.

Talk about any inspiration you get from this book.

Recommend some other books worth reading.

比如,学生谈到《怦然心动》一书中关于梧桐树那一个情节中父亲对朱莉的教育和爱如何深深地打动了自己。首先,父亲告诉朱莉:“A painting is more than the sum of its parts”。然后,朱莉爬上树后终于明白,“Really,Dad.I understand now about the whole being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the parts”。当有人要砍树时,父亲爬上树告诉她,“No view was worth his little girl's safety”,让女儿明白自己对她的担心。后来,看到女儿那么伤心,父亲带着自己亲笔画的树来安慰女儿,“I want the spirit of that tree to be with you always.I want you to remember how you felt when you were up there”,然后把画递给自己的女儿,说“I made this for you”。然后,笔者试着引导学生思考,把小说中的情节放到我们的教育环境中,如果换成一对中国的父女,他们遇到这样的情景会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

再比如,读过《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 wsha nk Redem ption)的学生提到了书中最后一部分安迪写给瑞德的那一封信深深地打动了自己。“Dear Red,If you're reading this,then you're out.One way or another,you're out.And if you've followed along this far,you might be willing to come a little further.I think you remember the name of the town,don't you?I could use a good man to help me get my project on wheels.Meantime,have a drink on me—and do think it over.I will be keeping an eye out for you.Remember that hope is a good thing,Red,maybe the best of things,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从这样一封看似很平淡的信中,学生看到了支撑安迪最终获得自由的还是“hope”这样永远不会消失的“good thing”。这也是这本书给读者的启迪。

很多喜欢悬疑小说的学生选择了阿加莎的《无人生还》(And Then There Were None)。在分享的过程中,学生从童谣Ten Little Indian Boys入手,分析了犯罪类型和犯罪动机,他们还引用了莎士比亚的《暴风雨》中的一句台词“Hell is empty,all devils are there”来描述小说中到处暗藏的杀人玄机。除此之外,学生还提出了“What is justice”这样的问题,在班上进行互动。其中有一个学生在分享之前还采访了一些司法工作者,了解相关的法学知识。

最有意思的是选择了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一书的同学,还找到了《小谢尔顿》(Young Shel don)的视频,分析了Young Sheldon为什么在运用该书中“Principle One:Don't Criticize,Condemn or Complain”去交朋友的时候遭遇失败,然后再结合自己上大学交朋友的成功经历进行分享。最后学生引用书中作者的一句话结尾:“In ou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we should never forget that all our associates are human beings and hunger for appreciation.It is the legal tender that all souls enjoy”。这样的分享不仅是书中的理论知识,而且通过分享传递了一种正能量,让我们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要乐于赞赏别人,而不是一味找别人的过失,这本书教会了我们如何养成赞赏他人的习惯。

5 教学反馈

2018—2019学年的两个学期都是根据学生课外自主阅读选的书籍进行分组。但是,在第一学期,只是要求小组成员利用网络在业余时间进行交流,结果发现很多学生只是被动地阅读,仅仅满足于完成网上布置的读书任务,几乎不参与小组的课后阅读交流。有的学生甚至只是敷衍地完成网上布置的作业,或者去找到相同的电影看看,应付网上的作业。通过访谈发现,虽然我们在开学之初,在好策平台规定了读书任务和进度,但是缺乏监督机制,导致大部分学生只是敷衍了事,因为不管他们阅读到了什么样的进度,都没有人知道。以学生选书为例,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在第一学期选择了《怦然心动》。为什么这本书如此受欢迎呢?其原因不言而喻,这本书字数不多,而且大部分学生在中学期间看过这部电影,所以完成阅读任务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挑战性。但是,仅仅依靠监督机制是不够的,毕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到了第二学期,教师要求学生把课外自主阅读的书籍在课堂进行分享后,大多数学生的读书热情被点燃,他们发现读书不再是一个人的事,他们身后有一个团队需要去合作,去分享。只有自己主动去阅读,去收集素材,上课才有内容去和别的同学分享,才能从每一次分享中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样的成就感又推动他们更加用心阅读,为下一次分享做好充分准备。与此同时,很多学生在别的同学分享的内容中,看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忽略的内容。还有一些同学把自己阅读中遇到的困难也记录下来,在分享之余请教其他同学。这样一来,读书分享活动让大部分学生把好策平台上的读书活动从以前的被动应付变为现在的主动吸收,从而使自己的阅读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课前仔细做好笔记,课堂上认真分享,极大地增强了他们读书的兴趣。在活动过程中,笔者观察到,有的学生甚至还专门准备了读书笔记本,把点点滴滴的读书心得都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有的学生专门收集书中有趣的单词、短语、经典对白等。笔者鼓励这些学生把自己的读书笔记拍照分享到班级的群里,供大家学习。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中可以看到,大部分学生认为课堂上增设了读书分享活动后,极大地提高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阅读的自觉性,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很快调整自己线上线下的阅读模式。由此看来,很多学生的课外阅读在下学期的完成情况是比较好的,没有流于形式。在我校第一届大学生英语原著阅读读书分享活动中,我们班两名同学入围复赛。其中一名选手最后获得了大赛的一等奖。

6 结论

总之,大学英语教学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课外自主阅读作为其中一个环节,是我们这个整体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如果把课外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孤立在课堂教学之外,势必会误导学生以为这样的学习模式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这样一来,不仅造成学习资源的浪费,而且也不能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质量。只有当我们把课外自主阅读和课堂互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高效的阅读扩大英语词汇量,增强语感,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成为真正的受益者。

本章参考文献

[1]Aoki N.Affect and the Role of Teache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Learner Autonomy[M]//Arnold J.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Benson P.The Philosophy and Politics of Learner Autonomy[M]//Benson P,Voller P.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London:Longman,1997.

[3]Butler D L.Becoming a Self-regulated Learner || Individualizing Instruction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J].Theory into Practice,2002,41(2):81-92.

[4]Holec 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5]Lee J F.Clashes in L2 Reading Research Versus Practice and Readers'Misconception[M]//Young D J.Affect in Foreign Language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 Practical Guide to Creating a Low-anxiety Classroom Atmosphere.Boston:McGraw Hill,1999.

[6]Little D G.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M]//Gathercole I.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London:Centre for Information o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CILT),1990.

[7]Zimmerman B J.Becoming a Self-regulated Learner:Which Are the Key Subprocesses?[J].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6,11(4):307-313.

[8]陈洁瑜,李俊.英语阅读焦虑情绪研究及课堂缓解策略[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1):21-26.

[9]邓跃平.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阅读与大学英语习得可行性研究[J].外语学刊,2009(2):134-136.

[10]方芳.运用自我监控策略,提高大学英语自主阅读能力[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1):162-163.

[11]龚嵘.大学英语自主式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探微[J].外语界,2006(2):16-22.

[12]韩宝成.整体外语教育及其核心理念[J].外语教学,2018(2):52-56.

[13]黄芳芳.自我监控策略与大学英语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25(4):120-121.

[14]黄云龙.“3+1+X”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监控体系的构建[J].才智,2019(7):76.

[15]文秋芳,王立非.对外语学习策略有效性研究的质疑[J].外语界,2004(2):2-7.

[16]谢远利.大学英语四级阅读测试对课后英语自主阅读的反拔作用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17]印辉.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9):33-36.

[18]张法科,赵婷.合作学习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界,2004(6):46-51.

[19]张雅.教师干预对互联网环境下大学新生英语自主学习适应性的影响[J].英语教师,2016(17):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