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子宫
子宫是壁厚腔小的肌性器官,是产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其形态、位置和结构随年龄、月经周期和妊娠而改变。
(一)子宫的形态
成年未孕子宫呈前后略扁的倒置梨形,长7~8cm,宽4~5cm,厚2~3cm。子宫分为底、体、颈三部分:子宫底是两侧输卵管子宫口以上宽而圆凸的部分;子宫颈是下端狭细呈圆柱状的部分,为肿瘤的好发部位;子宫体是底与颈之间的部分。成人子宫颈长2.5~3.0 cm,分为两部:其下端伸入阴道内,称子宫颈阴道部;在阴道以上,称子宫颈阴道上部。子宫颈与子宫体的连接部,稍狭细,称子宫峡。在非妊娠期,此部不明显,长约1cm;在妊娠期,子宫峡逐渐伸展变长,形成子宫下段;在妊娠末期可延长至7~11 cm,峡壁逐渐变薄,产科常在此处进行剖腹取胎术,可避免进入腹膜腔,减少感染机会。子宫与输卵管相接处,称子宫角。
子宫的内腔较狭窄,可分为两部:上部位于子宫体内,称子宫腔,呈前后略扁的三角形裂隙,两端通输卵管,尖端向下通子宫颈管;下部位于子宫颈内,称子宫颈管,呈梭形,上口通子宫腔,下口通阴道,称子宫口。未产妇的子宫口为圆形,边缘光滑整齐;经产妇为横裂状。子宫口的前缘和后缘分别称前唇和后唇;后唇较长,位置也较高。
(二)子宫的位置
子宫位于盆腔中央,在膀胱和直肠之间,下端接阴道,两侧有输卵管和卵巢。子宫底位于小骨盆上口平面以下,子宫颈的下端在坐骨棘平面的稍上方。成年女性子宫的正常姿势是前倾前屈位。前倾即整个子宫向前倾斜,子宫长轴与阴道长轴之间形成一个向前开放的夹角,约为90°;前屈是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形成一个向前开放的钝角,约为170°。子宫的活动性较大,膀胱和直肠的充盈程度可影响子宫的位置。当膀胱充盈而直肠空虚时,子宫底向上使子宫伸直;若两者都充盈,则可使子宫上移。
子宫与腹膜的关系:膀胱上面的腹膜向后折转覆盖子宫前面,形成膀胱子宫陷凹,转折处约在子宫峡水平。子宫后面的腹膜从子宫体向下移行于子宫颈和阴道后穹的上面,再反折至直肠的前面,形成较深的直肠子宫陷凹。立位时,它是女性腹膜腔的最低点,与阴道后穹相邻。当腹膜腔积液时,可经阴道后穹做穿刺或引流。
(三)子宫的固定装置
子宫的正常位置主要依靠以下4对韧带维持。
1.子宫阔韧带
子宫前、后面的腹膜自子宫侧缘向两侧延伸,形成双层腹膜皱襞,称子宫阔韧带,延伸至盆腔侧壁和盆底,移行为盆腔腹膜壁层。子宫阔韧带的上缘游离,包裹输卵管,其上缘外侧端移行为卵巢悬韧带。子宫阔韧带的前层覆盖子宫圆韧带,后层覆盖卵巢和卵巢固有韧带,前、后两层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内有血管、神经、淋巴管等。它可限制子宫向两侧移动。
2.子宫圆韧带
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的圆索,起自子宫与输卵管结合处的前下方,在子宫阔韧带前层的覆盖下,向前外侧弯行,达盆腔侧壁,然后经腹股沟管,止于阴阜和大阴唇的皮下。它是维持子宫前倾的主要结构。
3.子宫主韧带
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位于子宫阔韧带的下部两层之间,连于子宫颈两侧和盆腔侧壁之间,较强韧。它的主要作用是固定子宫颈,防止子宫向下脱垂。
4.子宫骶韧带
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起自子宫颈后面,向后弯行绕过直肠两侧,止于骶骨前面。其表面有腹膜覆盖,形成弧形的直肠子宫壁。它向后上牵引子宫颈,与子宫圆韧带协同,维持子宫的前倾前屈位。
除上述韧带外,盆膈、尿生殖膈和阴道的托持以及周围结缔组织的牵拉等因素,均对维持子宫正常位置起很大作用。如果这些固定装置薄弱或受损伤,即可导致子宫位置异常或形成不同程度的子宫脱垂。
(四)子宫的年龄变化
新生儿子宫高出小骨盆上口,输卵管和卵巢位于髂窝内,子宫颈较子宫体长而粗。性成熟前期,子宫迅速发育,壁增厚。性成熟期,子宫颈和子宫体的比例为1∶2。经产妇的子宫,除各径和内腔都增大外,重量可增加1倍。绝经期后,子宫萎缩变小,壁也变薄。
(五)子宫壁的结构
1.子宫壁的一般结构
子宫壁(底、体部)由内向外分为内膜、肌层和外膜。
(1)内膜:内膜由单层柱状上皮和固有层组成。①上皮由分泌细胞和少量纤毛细胞组成。②固有层较厚,血管丰富,内有大量分化较低的梭形或星形的基质细胞,可合成分泌胶原蛋白。上皮向固有层内深陷形成许多管状的子宫腺,近肌层可有分支。
子宫底、体部的内膜可分为功能层和基底层。功能层较厚,位于浅层,自青春期起在卵巢激素的作用下发生周期性剥脱和出血;妊娠时,胚泡植入功能层并在其中生长发育。基底层较薄,位于内膜深层,与肌层相邻,不发生周期性剥脱,可增生修复功能层。
子宫动脉的分支经外膜穿入肌层,在肌层的中间层内形成弓形动脉,从弓形动脉发出许多放射状分支,垂直穿入内膜。在内膜与肌层交界处,每条小动脉发出一个小而直的分支,称基底动脉,分布于内膜基底层,它不受卵巢激素的影响。小动脉主干则从内膜基底层一直延伸至功能层浅部,呈螺旋状走行,称螺旋动脉,它对卵巢激素极为敏感。螺旋动脉在内膜浅层形成毛细血管网,然后汇成小静脉,穿越肌层,汇成子宫静脉。
(2)肌层:肌层很厚,由成束或成片的平滑肌组成,肌束间以结缔组织分隔。由内向外可分为黏膜下层、中间层和浆膜下层。黏膜下层和浆膜下层主要为纵行平滑肌,中间层较厚,分内环行肌和外纵行肌,富含血管。成年女性的子宫平滑肌纤维长约50μm。在妊娠期平滑肌纤维增生肥大,可长达500μm;结缔组织内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也可分化为平滑肌纤维,使肌层显著增厚。分娩后,平滑肌纤维恢复正常大小,部分肌纤维凋亡,子宫恢复原状。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受激素调节,其活动有助于将精子向输卵管运送、经血排出和胎儿娩出。
(3)外膜:外膜于底、体部为浆膜,其余为纤维膜。
2.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自青春期起,在卵巢分泌的雌、孕激素作用下,子宫底、体部的内膜功能层发生周期性变化,即每隔28d左右发生一次内膜剥脱、出血、修复和增生,称月经周期。每个月经周期起自月经第1天,止于下次月经来潮前1d。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可分为月经期、增生期和分泌期。
(1)月经期:月经期为周期的第1~4d。由于排卵未受精,卵巢内月经黄体退化,雌、孕激素含量骤降,引起内膜功能层的螺旋动脉发生持续性收缩,内膜缺血,组织坏死。继而螺旋动脉又突然短暂扩张,导致功能层毛细血管破裂,血液涌入功能层,与剥脱的内膜一起,从阴道排出,即月经。因内膜含有激活剂,可使经血中的纤维溶解酶原转变为纤维溶解酶,溶解纤维蛋白,所以经血是不凝固的。在月经期末,功能层全部脱落,基底层的子宫腺上皮迅速分裂增生,并铺展在脱落的内膜表面,修复内膜上皮,进入增生期。
(2)增生期:增生期为周期的第5~14 d,又称卵泡期。在生长卵泡分泌的雌激素作用下,剥脱的子宫内膜由基底层增生修补,并逐渐增厚达2~4mm。基质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合成纤维和基质。增生早期,子宫腺少,细而短。增生晚期,子宫腺增多、增长且更弯曲,腺腔扩大,腺上皮细胞呈柱状,胞质内出现糖原,螺旋动脉也增长、弯曲。至第14 d时,卵巢内的成熟卵泡排卵,子宫内膜进入分泌期。
(3)分泌期:分泌期为周期的第15~28 d,又称黄体期。排卵后,卵巢内出现黄体,在黄体分泌的雌、孕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继续增厚至5~7mm。子宫腺进一步增长、弯曲,腺腔扩大,糖原由腺细胞的核下区转移到细胞顶部的核上区,并以顶浆分泌的方式排入腺腔,腺腔内充满含有糖原等营养物质的嗜酸性分泌物。固有层内组织液增多呈水肿状态。螺旋动脉继续增长,更加弯曲,并伸入内膜浅层。基质细胞继续分裂增殖,胞质内充满糖原和脂滴,称前蜕膜细胞。若受精,该细胞继续发育为蜕膜细胞,而内膜继续增厚,发育为蜕膜。若未受精,卵巢内月经黄体退化,雌、孕激素水平骤降,内膜功能层剥脱,进入月经期。
3.子宫颈
子宫颈壁由内向外分为黏膜、肌层和外膜。
(1)黏膜;黏膜表面有许多高而分支的皱襞,相邻皱襞间形成腺样隐窝。黏膜由上皮和固有层组成。①上皮为单层柱状,由分泌细胞、纤毛细胞和储备细胞组成。分泌细胞最多,胞质内充满黏原颗粒。纤毛细胞较少,游离面的纤毛向阴道方向摆动,利于分泌物排出。储备细胞为干细胞,较小,位于上皮深层,有增殖修复功能。在慢性炎症时,储备细胞可增殖化生为复层扁平上皮,在增殖过程中也可发生癌变。在宫颈外口处,单层柱状上皮移行为复层扁平上皮,分界处清晰,是宫颈癌的好发部位。②固有层为结缔组织,内含宫颈腺。
宫颈黏膜不发生周期性脱落,但上皮细胞的活动受卵巢激素的调节。排卵时,雌激素可使宫颈上皮的分泌细胞分泌增多,分泌物稀薄,有利于精子通过。黄体形成时,孕激素可抑制细胞分泌,分泌物黏稠呈凝胶状,使精子和微生物难以通过,起屏障作用。
(2)肌层:肌层平滑肌较少且分散,结缔组织较多,内含大量弹性纤维。
(3)外膜:外膜是纤维膜。
(六)卵巢和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的神经内分泌调节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可调节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下丘脑弓状核内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可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使腺垂体远侧部分泌FSH和LH。FSH可促进卵泡的发育和成熟,并分泌大量雌激素(主要是雌二醇),雌激素可使子宫内膜由月经期转入增生期。约在排卵前2d,血液内雌激素含量达到高峰,高水平的雌激素和GnRH可促使垂体分泌大量LH,出现排卵前LH释放高峰;与此同时.血液内FSH也增高,但峰值比LH低。雌激素可增强促性腺激素细胞对GnRH的反应性,并促使其合成的激素大量释放,排卵常发生在LH高峰后24 h左右。排卵后,卵泡壁在LH的作用下形成黄体,分泌大量孕激素(主要是黄体酮)和少量雌激素,子宫内膜进入分泌期。当血中的孕激素增加到一定浓度时,又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LH的释放。当黄体缺乏LH的支持作用时,即逐渐退化,雌、孕激素水平下降,子宫内膜进入月经期。由于血中雌、孕激素的减少,又反馈性地促使下丘脑和垂体释放FSH,卵泡又开始生长发育。上述变化周而复始。